第111章 孙子·谋攻(2 / 2)
赏析:
本文是《孙子》十三篇中的第三篇。题为“谋攻”,意思是在计谋上攻破敌人。孙武认为在局部战役中不顾条件地硬拼硬打并非上策,强调要采取全局性的战略方针,“以全争于天下”,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而使自己的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富有政治远见的。
全文依次论述了几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不甚相干,但实际上却都紧扣中心。一、二两段首先说明总的战略原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伐谋”(从谋略上攻破敌人),是“兵不顿而利可全”(军队不疲敝而胜利又可以完全取得)。而“谋攻之法”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种战略原则的基础上的。接着第三段阐明了集中优势兵力力求全歼敌人的思想,这是“谋攻”的原则在战斗中的具体运用。第四、五段说明将帅的作用,特别强调将帅指挥权的相对独立性(这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是非常必要的),主张国君不应加以牵制,横加干涉,这是实施“谋攻”原则的重要保证。第六、七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己”,这是实施“谋攻”原则的必备前提。可见全文围绕“谋攻”来展开论述,结构相当紧密。
文章的逻辑结构还表现在段与段之间意义上的关联。尤其是后两段,既是谈“知胜”之道有五,也是对上文的照应和概括。如第一点“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是对第一、二段的概括;第二点“识众寡之用者胜”是对第三段的概括;第三、五点“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是对第四、五段的概括;第四点“以虞待不虞者胜”,强调一个“虞”字,即要求有预见,有准备,有谋略,则是点题之笔,紧扣中心论题。而要做到有预见,有准备,有谋略,必须熟知敌我,最后一段归结到“知彼知己”上,可说是画龙点睛,紧紧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
本文的逻辑力量还表现在对事物能作细致的分析。如分析用兵的战略原则是“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之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用兵的战术原则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又提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有三,“知胜”之道有五,等等。这些分析大体是当时军事斗争客观规律的反映。从概念的分类来说,也表现了当时的思维日趋缜密。这在军事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文中不少话睿智警策,给人启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成了军事上的千古名言,被称之为“科学的真理”(毛泽东《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