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仙侠小说 > 侠影美颜 > 第81章 孟子·公孙丑下4.8

第81章 孟子·公孙丑下4.8(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末世重生:带飞万千女神  重回年少:我的人生就是这么牛  许愿遇见你  心机美人穿书后:满朝文武为卿狂  龙珠:女赛亚人也可以很厉害  网游:开局成为幻影剑皇  系统:九品武神?给我挖矿去吧!  快穿之十二种反转  病美人被迫联姻后不装了  火影:萝莉道和小南都是我的 

本章记孟子辞官去齐事。孟子来到齐国后,对齐宣王循循善诱,但宣王始终不愿实施孟子提出的“仁政”方案,特别是经过“伐燕”“取燕”事件后,孟子对宣王已完全失去信心,所以准备辞职归家。为了挽留孟子,宣王提出在国都中送给孟子一栋房子和万钟的粟米,孟子断然予以拒绝。孟子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孔子主张“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的行止取舍,与孔子的人生理想是一脉相承的。

孟子反对靠出仕谋取富贵,更瞧不起那些利用官位为亲朋好友捞好处的人,故本章的末尾,用“贱丈夫”“罔市利”来讥讽这些人,可以说刻画得入木三分。

孟子·公孙丑下4.11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去齐,宿于昼[1]。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2]。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3],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4];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5]。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6]?”

注释:

[1]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2]以上四句意为,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坐着与孟子交谈。孟子不加理会,靠着几案休息。隐(yìn):凭;靠。[3]齐宿:提前一天斋戒。齐:同“斋”。斋戒。古人有重大事情,提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入内寝,以示诚敬。[4]以上两句意为,从前鲁缪公要是不派人在子思身边侍奉,就不能使子思安心。鲁缪公:战国时鲁国国君,名显,公元前409年至前377年在位。子思:姓孔名汲,孔子之孙。[5]以上两句意为,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进谏,就不能使自己安心。泄柳、申详:鲁缪公时贤人。[6]以上四句意为,你为我这个长辈考虑,却连鲁缪公如何对待子思也赶不上,是你跟我这个长辈绝交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绝交呢?

原边注:

赵岐:“惟贤能安贤,智能知微,以愚喻智,道之所以乖也。”(《章句》)

点评:

本章记孟子去齐宿昼事。孟子离开齐国,仍有说客替宣王挽留孟子。孟子不予理睬,并以鲁缪公尊重子思为例,对其进行了驳斥。孟子的意思很明白,与其替齐王留住自己,不如去劝说齐王。自己来到齐国是为了推行王道、仁政,宣王既然不愿意实行,那么,我只能“归去来兮”,再多说已经无益。

孟子·公孙丑下4.12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1]:“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2]。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3]?士则兹不悦[4]。”

高子以告[5]。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6]。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7]。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8]。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9]!”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1]尹士:赵岐注:“齐人也。”[2]以上四句意为,不知道齐王不可能成为商汤、周武,那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要来,那就是为了求取富贵。干泽:求禄。赵岐注:“干,求也。泽,禄也。”[3]濡滞:迟延,迟滞。[4]以上四句意为,不远千里来见齐王,不相投和就离去,在昼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迟缓呢?我对此很不满。兹不悦:即“不悦兹”。兹:此。[5]高子:赵岐注,“亦齐人,孟子弟子”。[6]以上六句意为,尹士哪能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那是我愿意来;不相投合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走吗?我是不得已啊。[7]以上五句意为,在昼住了三夜才离开,我心里还觉得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主意,齐王如果改变主意,一定会召回我。[8]以上六句意为,等离开了昼,齐王没有来追我,然后我才毅然有了回乡的决心。我虽然这么做了,难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可以行善的啊。由:同“犹”。足用:足以。[9]以上五句意为,我难道是那种气量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离开时非要走得筋疲力尽然后才肯休息!

原边注:

三宿出昼,非为己,为天下之民也。

点评:

本章记孟子“三宿出昼”。孟子离开齐都后,没有马上离去,而是在昼这个地方停留了三个晚上,孟子的行为遭到一些人的误解。孟子“三宿出昼”,是希望宣王能回心转意,接受自己的主张,行王道、仁政,济民于水火,是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对个人利禄患得患失。其实,历史上误解孟子的大有人在。南宋初年的郑厚就认为,孟子“三宿出昼”是有意与齐王讨价还价。诚如后来朱熹所说:“诋孟子,未有若此言之丑者!虽欲自绝,而于日月何伤乎?有不必辨矣!”(《晦庵集》卷七十三)

孟子·公孙丑下4.13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2]。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3]。’”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4]。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5]。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6]?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1]充虞:孟子弟子。[2]此句意为,老师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豫:愉快。[3]不怨天,不尤人:此句见《论语·宪问》,为孔子之语。尤:怪罪。[4]以上两句意为,五百年必定有圣王兴起,其间必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出现。名世者:名显于世的人。[5]以上六句意为,从周朝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上说,已经超过了;从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6]以上四句意为,老天大概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如果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有谁呢?

原边注:

赵岐:“圣贤兴作,与时消息,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是故知命者不忧不惧也。”(《章句》)

点评:

本章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是孟子告别战国政治舞台的宣言。孟子与先秦大多数儒者一样,既有治国平天下之志,也对平治天下充满自信,故是理想主义者;但孟子又与多数儒者一样,相信王道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机缘的,真正的圣王五百年才一出现,天下的平治与否最终取决于天命,而不是个人的努力,这是现实主义,但不是宿命主义。孟子生活的时代,从时间、时势看,已经到了圣王应该出现的时候,但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讲仁义,倡导仁政、王道,何以劳其一生而无结果呢?这只能说平治天下的条件还不具备,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得到平治,“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坚定的自信退出政治舞台。孟子的自信并非某种精神安慰,而是来自这样一种信念: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的发展必将是以民心、民意的实现为目的,故政治必须符合人性。只有符合人性、维护人的尊严的政治,才是最有前途的政治。这就决定了王道必定战胜霸道,仁义必定战胜强权。人类政治最终必定回到仁政、王道上来,我的时代尚未到来,若到来,必定是仁政、王道的时代。

孟子讲“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似将圣王看作社会治乱的决定因素,是一种英雄史观。但孟子的圣王是顺应民心、民意者,故也承认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公孙丑下4.14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去齐,居休[1]。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于崇[2],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3],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4]。”

注释:

[1]休:古地名,在今山东滕州北,距孟子家约百里。[2]崇:古地名,不可考。[3]师命:战事之命。[4]以上几句意为,在崇邑,我见到了齐王,退朝后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想法,并且不想改变,所以就不受俸禄。不久齐国有战事,不便申请离开。长时间待在齐国,不是我的意愿。

原边注:

欲去齐,故不受禄。

点评:

本章记孟子不受齐禄事。孟子多次劝说齐王不果,早有去齐之意,但因齐燕战事起,不便离去,又拖了一些时日。这时孟子既然已无意出仕,便不再接受俸禄。子思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礼记·表记》)。孟子与子思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大楚捉刀人 仙镜问道 我在聊斋世界拯救狐仙女鬼 浮生琅嬛志 修行在北宋 穿成修仙界废柴后我绑定了妖王 大道浩然 遮天之才情无双 月莹 踏星之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