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孟子·梁惠王上1.6(1 / 1)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2]。卒然问曰[3]:‘天下恶乎定[4]?’”
“吾对曰:‘定于一[5]。’”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6]。’”
“‘孰能与之[7]?’”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8]。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9],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10]。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11],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1]梁襄王:梁惠王之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前296年在位。[2]以上两句意为,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面前也不能令人敬畏。畏:敬畏。[3]卒:同“猝(cù)”。突然。[4]此句意为,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定:安定。[5]此句意为,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一:统一。[6]此句意为,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嗜:喜好。[7]此句意为,谁愿归顺他呢?与:跟随;跟从。之:指“不嗜杀人者”。[8]以上三句意为,天上涌起大片乌云,降下大雨,禾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油然:充沛的样子。沛然:盛大貌。[9]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10]此句意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伸长了脖子盼望他。引:伸。领:脖颈。[11]由:同“犹”。如同。
原边注:
天下统一则安定。
行仁政者可统一天下。
仁者无敌。
点评:
本章论“定于一”,是孟子王道思想的反映。公元前319年梁惠王去世,第二年梁襄王正式即位。孟子与他会面,此章即为二人的对话。孟子认为天下必将统一,是大势所趋。同时又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也就是行仁政、王道者才可以统一天下。不过,王道虽然能够赢得民心,赢得天下,但行王道还是霸道则取决于统治者自己。孟子在与襄王接触后,感到他不像个有为的君主,十分失望,不久只好离开了魏国。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着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