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墨子·七患(1 / 2)
1.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1],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2],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3],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4],君修法讨臣[5],臣慑而不敢拂[6],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7],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8],大臣不足以事之[9],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10],七患也。以七患居国[11],必无社稷[12];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13]。
注释:
[1]沟池:隍池,护城河。[2]边国:边邑,九州之外。国与邑,名可互称。析言之则国大邑小。[3]先尽民力无用之功:即“先尽民力于无用之功”,省介词“于”。下文“民力尽于无用”,可证。这句是说,先自将民力耗尽于无用之举。[4]仕者持禄:以下两句是说,为官者唯图守禄,游谈者徒爱交友,皆只为自己打算而不顾国家利益。持禄,守住俸禄。持,保,守。禄,俸禄。佼,通交。交,交友。[5]讨:诛讨,责罪。[6]臣慑而不敢拂:是说臣子恐惧而又不敢违逆。慑,慑服,恐惧。拂,悖逆。[7]强:通“强”。[8]畜种菽粟:是说蓄积种植豆与谷。畜,即《杂守》中“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之“畜”,又作“蓄”。积,聚。菽,豆。粟,谷食,此处泛指粮食。[9]事:通“使”。古文“事”“使”一字。使,使役。[10]威:通“畏”。“威”“畏”古字并通。[11]居国:积蓄于国。居,积。《大戴礼记·虞戴德》:“居大则治。”王聘珍解诂:“居,蓄也,积也。”[12]社稷:土神与谷神,也作国家的代称。社,土神。稷,谷神。[13]七患之所当:以下两句是说,遭逢七患,国必罹殃。当,值,遭。
原边注:
本章指出治理国家可能遇到的七种祸患。
“先尽民力无用之功”与“民力尽于无用”,同为第三患而其意有重,第六患的“所信者不忠”与第七患的“大臣不足以使之”、第三患的“赏赐无能之人”与第七患的“赏赐不能喜”意亦有重。盖墨门弟子所记不同而后辑为一帙,致有驳杂现象出现。
2.凡五谷者[1],民之所仰也[2],君之所以为养也[3]。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4]。故食不可不务也[5],地不可不力也[6],用不可不节也[7]。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8];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9],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10],五谷不收谓之饥。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11]。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五)[12],大夫彻县[13],士不入学[14],君朝之衣不革制[15],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16],彻骖騑 [17],涂不芸[18],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19]。
注释:
[1]五谷(谷):指黍、稷、麻、麦、菽,或指稻、黍、稷、麦、菽。此处泛指粮食。[2]仰:恃,望,仰赖。[3]养:供养,奉养。[4]事:通“使”。[5]务:趋,专力。[6]力:用力,勤勉。[7]节:节约,节俭。[8]五味尽御于主:是说诸般美味都能进献给君主享用。五味,酸、咸、辛、苦、甘,此处泛指诸般美味。御,进,进献。[9]馑(jǐn):谷(谷)蔬不熟。古时,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而馑又通指谷蔬不熟。[10]馈:通“匮”。匮,空乏。[11]禀食:亦称稍食,赐谷,供给。[12]彻鼎食五分之三:“三”原作“五”。从孙诒让校改。这句是说,人君撤去食物三鼎,唯食两鼎。彻(彻),通“撤”。下文“彻县”“彻”字同。鼎食,食物盛之于鼎。[13]彻县:即撤悬,指撤去乐器钟磬之属。县,通悬。悬,悬挂,此处指悬挂于架木上的钟磬。[14]学:学宫,学校。[15]君朝之衣不革制:是说天子、诸侯入朝礼服(天子皮弁服,诸侯冠弁服)不更制作。革,更,改。[16]雍:通“饔”。饔,熟食。[17]骖騑(cān fēi):驷马之车在旁的二马。古人车驾四马,夹辕二马,谓之服。其外二马,谓之骖。騑,义同“骖”。[18]涂不芸:道路不除草(不修治)。芸,即《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之”之“芸”,通“耘”。耘,除草。[19]此告不足之至也:是说凡此都是告知官吏百姓,国家谷物匮乏已达极点。
原边注:
此章论述五谷关系国计民生,如逢凶饥之岁,朝野上下皆须节省用度,以过难关。
3.今有负其子而汲者[1],队其子于井中[2],其母必从而道之[3]。今岁凶、民饥、道饿,此疚重于队其子[4],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5]。夫民何常此之有[6]?为者寡(疾)[7],食者众,则岁无丰。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8],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9],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10],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11]。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