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王君廓的上位史(1 / 2)
“杨岌,城内还没传来消息吗?”等了许久的罗艺有些着急。
杨岌脸色微动,而后立马上前:“将军,暂时还没有,这一次首宰和太上皇运筹帷幄,我们只需静静等待,一战可定乾坤,到时候我们兄弟便可人上人!”
说着杨岌脸上露出激动神色。
罗艺拍拍杨岌肩膀,“好兄弟!”
杨岌低头,但罗艺没有看到杨岌此时眼眸深处闪过一丝寒光。
而此时的渭南驿站,也有一行人朝长安疾驰而来。
来人正是来自幽州的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左光禄大夫的王君廓。
说到王君廓就要说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和亲信一个个忐忑不安。
但李世民也很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危机,知道大唐经不起动荡。
立马开始宣传他的宽大政策。
于是很顺利招抚了前东宫和齐王府将领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人。
后又迅速起用了原太子集团中的文官骨干人物魏徵、王珪和韦挺。
任王珪和韦挺为谏议大夫,任魏徵为东宫詹事主簿。
面对李世民表现出的这种宽大为怀、既往不咎的政治和解姿态,原来的政敌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没办法,李世民给的太多了呀!
于是长安的政局迅速的稳定下来,但是帝国其他较远的地区还未收到中央的讯息。
在大赦令发出到各地和魏征没有出使山东宣慰前,各地的建成旧部心中备受煎熬。
由政变引发的派系斗争也是不可避免地在各个地方相继爆发。
其中以益州和幽州两个地方最为瞩目。
益州流血事件便是窦轨引发,之前提过。
另外一件就是幽州的庐江王李瑗。
李瑗,李渊的族侄。
众所周知李渊一向不放心让外姓将领统御地方,所以镇守帝国各地的皆是宗室亲王。
李渊很清楚李瑗的本事,这么说吧,若不是无人可用,绝不会让李瑗任幽州大都督。
当然李瑗不行,那就给他配一个新的副手,李渊也是一直这样干的。
比如早先李孝恭平南方时,给他配备了军神李靖。
两人双赢,共同成就。
但李渊的这招是个双刃剑。
比如李道玄和史万宝。
李道玄对军事不是精通,在负责讨伐刘黑闼叛乱,因与部将不和,最终战败被杀,算是生生被史万宝给坑死了。
而对于李瑗来说,他的运气也不怎么好。
能力不行的他,李渊给他配了一个猛将王君廓。
李瑗不仅军事才能不高,而且智商筹谋更是差劲。
更重要一点,他站错队了。
隐太子李建成与他彻底绑定。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焦灼争斗时,早已将李瑗结为外援,就如李世民以洛阳的温大雅和张亮为外援一样。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到这一步,其实还有挽救的可能。
远离长安,玄武门之变后及时弃暗投明,那么就一定能平安落地。
李世民连薛万彻、魏征那样的人都能宽宏,何况他们李家宗族之人呢?
可惜李瑗这智商着实感人。
玄武门之变后,虽然李世民快速收纳隐太子残党,但也需要他们表忠心,如何做?
就是让他们回京都长安,亲自面见,这才能实打实放心。
可当李世民派出的通事舍人崔敦礼前往幽州召他回朝的时候,李瑗做了一个错误判断。
他认为李世民是要拿他回去问罪的。
于是他顿时慌了神,每日焦灼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