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一句闲话引起的杀人,一家三口被判刑案(2 / 2)
在警方看来,凶手伪造自杀现场,隐瞒被害人死于他杀的事实,其实就是在隐瞒自己和死者之间非常寻常的关系。
她只有一个人在家,能够进她家去对她实施侵害行为,而且没有被人发现,而且还能够帮她关门,还有伪装整个现场。
这些过程你不很熟悉,不很熟悉这个死者的情况,你是不能够做的出来的,不能够完成这个动作了。
随后,警方开始调查农阿春身边的人,重点在当时来操办葬礼的亲属人员。
当警方对每个人进行询问时,其中一个女子的行为引起了警方注意。
当有人询问凳子下为何有血迹时,这个女子总是用脚去蹭那些血迹,嘴里还不停的说,可能是农阿春喝农药的时候撞到了墙。
而在接下来的询问调查中,这名叫周和莉的女子嫌疑更大了。
当众人发现农阿春的尸体时,也是在周和莉的极力主张下,事发当天就举行葬礼,甚至连死者的丈夫和儿子都顾不上通知。
按照当地习俗,一旦农阿春入土后,她的衣服也要随之烧掉,而处理其衣服的也正是周和莉,透过周和莉种种反常举动。
周贤亮认定此人具有重大作案嫌疑,于是请她回派出所喝喝茶。
面对一个个铁证,周和莉无法自言其说,只好承认是自己杀害了农阿春。
周和莉说道:“我真的很后悔,我无话可说,就是我害了她。”
周和莉作为农阿春的嫂子,本身都应该照顾下这个独自在家的女人,为何要想着将她杀害?
她俩之间又有什么不可原谅的矛盾呢?
皮裤套棉裤,来听罪犯说缘故!
据周和莉供述,她和农阿春之间的矛盾,最初就是由一句闲话引发的。
农阿春说:“大嫂,你来做什么?”
周和莉回答说:“在干农活,你不是看到了?”
农阿春开玩笑说:“你不跟我回来,我去找你老公睡了。”
在这个偏远山村,男女关系是最敏感的话题,加上两人又是亲戚。
之前,村里有人说周和莉和隔壁村的男人有染。
周和莉也一直耿耿于怀,一有空就去农阿春家,问是谁把这个谣言传出来的。
然而农阿春也是不以为然,平时爱开玩笑的,她更是添油加醋,慢慢的两人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时间不知不觉就来到了2011年1月19日,案发当天的上午,两人又因这件事在村里吵了一架。
两人文斗之间,骂人的虎狼之词,来往络绎不绝。
情急之下,农阿春就随口说出,我要等我的老公孩子回来,然后一起去你家找你算账,就是这句被周和莉认为挑衅的话。
最终,引爆了周和莉当天晚上就将农阿春在家用锄头砸晕,然后将其掐死。
整个过程,周和莉很平静的交代了犯罪过程。
可有多年办案经验的周贤亮觉察到不对,从案发现场勘查结果可得,凶手肯定不止一个人,有可能是两个或者多个
在警方讲明利害关系后,周和莉只好交代了自己的丈夫,也参与这起案件。
原来在案发当天吃晚饭的时候,周和莉当着全家人的面,提出要赶在农阿春的丈夫和儿子回来之前,悄悄的除掉她。
让人没想到的是,丈夫居然同意了妻子的疯狂计划。
作为一个女人心中狭窄,说要把她搞死。
作为丈夫如果你是理智一点,这点矛盾的话克制下,矛盾也不会急搞成这样,又是亲戚是吧!
整个案件,周和莉愿意承担主要责任
只是眼下,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留在家里的两个未成年孩子。
她希望能让警方把孩子交给舅舅帮看照顾,从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们可能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父母杀人犯罪的受害者。
在侦破此案时,警方也是尽量避免打扰到这两个孩子。
然而随后的调查证实,这孩子也并不全是无辜的。
在对周和莉家里进行搜查时,警方在家里发现了一双带血的鞋子,而这个血迹正是农阿春的,由于血迹是鞋面上色,这是被害人受伤后滴血喷溅形成的。
由此推断,当时穿这双鞋的人,应该就是犯罪嫌疑人。
通过农家亲友证实,这双带血迹的运动鞋,属于周和莉未成年的儿子苏明明。
苏明明是一名在校初三学生年仅17岁,身体很健壮。
虽然警方并不相信苏明明参与了此案,可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苏明明的确参与了此案。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周和莉已经有了丈夫作为帮手,为什么又把自己尚未成年的孩子也卷进来。
苏明明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原来苏明明在这起案件起到了开门和打灯的作用。
在他的配合策应下,两位成年人手持凶器,悄悄潜入作案现场伺机作案。
最后,三人精心伪造了一个服毒自杀的假象。
到此,案件真相大白!
周和莉总以为自己技高一筹,可以瞒天过海。
即使在落网之后,还找借口送走了两个孩子,让他们远离警方调查,以为这样就可以保住最后一枚棋子。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家四口有三人被判刑。
现在就剩下9岁的小儿子和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
邻居王香莲说,周和莉把那个大的孩子也搭进去了,她儿子的前途也没有了,书也读不成,他的一生,以后也不知道怎么过?
对那个最小的儿子来说,影响更大。现在是刚好是受到父母的教育,现在父母不在身边,都在监狱里,只有那个老奶奶的话,可能是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教育跟不上,成长的路上,他都是有阴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