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求医(上)(2 / 2)
易家跟闫家不一样,家里家具齐全,完好,卫生也整理的整洁干净。
李兰平时在院儿里被排挤,只能通过做家务打发空闲时间。
梳完头发,重新抹平衣服上的褶皱,从卧室出来。
此时易中海也把自己打理的整整齐齐,坐在堂屋一边喝茶一边等着。
看到李兰出来,放下茶杯说道:“走吧,钱我带了两百万,要是不够再回来拿。”
“准备去哪家医馆?”
李兰听了易中海的话,脸上闪过一丝惊喜。
“随便吧,就找大一点的就行了。”
“我打听过了,咱们北平城有名的大医馆儿不少。”
“像什么同仁堂,长春堂,鹤年堂,孔伯华医馆(孔医堂),益生堂,御生堂,乐寿堂,德寿堂,永安堂,都是名气大,大夫手艺高超,有名医的地方。”
“咱们东城区是最多的。”
“你看去哪家?”
易中海琢磨了一会儿,同仁堂是不能去了,同仁堂就在前门儿大街,离天桥不远,要是碰到张霸天的手下,那就要交代在那里了。
哪怕才回北平城没几天,易中海也知道在自己没在北平城的这十几天,已经有一伙人来找过自己好几次了。
要是碰上了,那得交代在那。
易中海把自己的担心跟李兰说了。
东城区本来就是人流量大的地方,用老话说就是东富西贵,男贫北贱。
所以东西城区的医馆多,名医多,名气大。
既然东城区不能去那就只能去西城和内城了。
西城区又比较远,估计过去晚上还赶不回来。
那么只能去内城了。
在内城,名气最大的就是永安堂了。
虽然也算东城,可是离得有些远了。
话说这永安堂啊,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比鼎鼎大名的同仁堂早了200年。
后来又有了“内永安,外同仁”的说法。
这中医医馆啊,往往是传承越久远,能治的疑难杂症越多。
普通人或许以讹传讹,不懂中医,懂行的都知道中医治病靠的压根不是什么流传甚广的医书。
最根本的底蕴是医馆留存的医案、脉案。
古代中医是有法律的,规定中医治病必须要留下病人医案、脉案。
医案是记载了病人疾病名称、姓名、年龄、性别、治疗方法、药方,这些是有医患纠纷官府追查的。
脉案是记载了病人年龄、性别、姓名、脉象、症状。
往往传承越久远的医馆,治病手段越丰富。
在几百年烟波浩渺的医案脉案里,后人通过整理发掘,有很好疗效的药方,流传下来就是验方,大众化的,对于疑难杂症治疗效果不佳的药方,后人会通过不断调整,直到疗效很好了为止。
而流传甚广的医书只是中医基础而已,这些可以随意流传,可医案、脉案是医馆命根子了,一般人根本没机会看到,除非是后代。
说道现代中医就有些悲惨了。
几十年前一场风暴把各家几百年传承的医案、脉案全部烧光,这些本来就是人家一家人单传的孤本,外面根本没有,不像流传甚广的基础医书,没了就是没了。
哪怕后来平反也只能重新积累医案、脉案,这短短几十年又岂能是几百年传承能比的?
更何况还是带着镣铐跳舞,有毒性的药材不能用,只能用验方,又进一步限制了利用医案、脉案调整药方的机会,因为你医生私自改变药方是犯法的。
所以现在的中医对疑难杂症就没了办法,一没有几百年的医案、脉案数据作为底蕴,二没有调整药方的机会。
而易中海两口子决定了要去的医馆,就锁上门,往外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