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通济(1 / 2)
大运河上,碧波荡漾,一圈圈涟漪破开在船首。杨定邦心思宛如波涛汹涌,要说之前,对洪毅是有恩于己,尊敬有加,此时便可用顶礼膜拜来形容。洪毅描述那杨广之墓,从位置到随葬,有鼻子有眼,由不得他人不信。
定邦一时竟听的痴了,如此了如指掌,身临其境,不是天神,谁能知晓。洪毅又细细嘱咐道:“将整个吴公台买下来吧,炀帝草草下葬,必定埋得较浅,与百姓之墓容易混杂。买下那处地方,砌起高墙,找寻之时,也能掩人耳目,避免身份暴露。世间至纯至净之物,是为火。你将其骨灰送至北苍,葬于翠峰山上,与烈士们同眠,你看可好?”
杨定邦已然眼含热泪,一语不发,只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远处长宁和老孟一阵狐疑,这杨定邦是承了公子何种恩情,竟行此大礼,往常公子最不喜如此,可如今却一反常态,受之坦然。只有洪毅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老杨,潜的很深啊。
春末夏初,空气中浮着一丝燥热,众人在淮安稍事休息,继续上路。“这段连接长江与淮河的干渠名叫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又名渠水,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而开凿的航道。”
“古代运河,一为运输,二为灌溉,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长远来看,收益甚远啊。”洪毅对宜静感慨道:“黑水下游,我们也修建了无数沟渠,大的就有六条,倒是灌溉防洪的功用,而华夏先民,上千年前,便发现水路运输之便利了。”
宜静不禁疑惑:“按说开挖运河,工程浩大,前期所费甚巨,旁边明明就是大海,现成的水路,为何不走?”
洪毅笑道:“上古时期,船只还很孱弱,加之大多数物资怕水,海上有风浪暗礁,风险自然要大的多。你看我们这一路行来,既快捷又平稳,便是内河的优势。好在咱们泰华造船业发达,船大且坚,海运才成为了现实。”
过了淮安,入了淮水西行,至盱眙始,进通济渠,单看此名,亦知其“通则有济”的原意。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又称汴河。
它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所以,作为华夏明珠的大运河,有着自己的前身后世,是历经了无数年,由无数人,断断续续修建完成的。
通济渠的终点,是东都洛阳,唐时的政治中心及人口聚集区,仍是中原,但主要粮食产地,却已转移至了江南。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吃的问题,缩小运输成本,杨广才不计后果,征集几百万民夫,从速开挖了通济渠。
当然,粮食运输的问题解决了,但为了催赶工期,民夫死亡过半,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也成了民怨沸腾的导火索。
进了通济渠,盐帮势力渐弱,原因竟是另外一大帮派的根据地,便是这通济渠与永济渠一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江淮,北至幽州,凡有漕运之处,皆有漕帮弟子。
这漕帮攀附于漕运命脉,背后势力庞大,据说不仅有达官显贵,更有皇族的影子。对于这种庞然大物,在没有绝对优势之前,洪毅的原则向来是避其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