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山海没有关(1 / 2)
山海关,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这是戚悦当年背下来的内容。
实际上的这里,现在并不叫山海关,而是沿用了以前的称呼:榆关。
榆关也确实是雄伟壮观,城墙高达十四米。
据天洋说他们现在过的这个只是榆关的关城,它还有北东南三个翼城和三个在其他地方的辅城,其中的宁海城一端的城墙直接伸到了海里。
在历史的转折点,岳飞把大金打的落花流水,赶出了关外,榆关这个咽喉要地从金人的手里重回大宋的怀抱。
往后的许多年,大宋一直在不停的建设榆关,想着可以用来抵御关外少数民族的侵袭。
在此同时,还以其为根据地,不停的向关外扩张地盘,硬生生的从金人女真人那里抢来了昌黎和辽东二郡。
而后大启的时代,扩张的越来越厉害,占的地儿越来越多,到了镇北王来到幽州封地的辽东郡清源城坐镇,更是一鼓作气把整个东北地区都拿了下来。
所以这三百多年里,榆关都没发挥到自己“天下第一关”的作用,倒是成了商队去往关外的必经之地。
如今的榆关没有雄兵驻守,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们安居乐业,甚至连城门都是和其他的城池一样,日里打开,夜里才关闭。
戚悦他们和车队汇合后,回到阳乐城接上姜衙役又走了两天来到了这里。
其他人理解不了戚悦的心情。
在他们的心里,榆关一直是这样的。
只有她才知道,这座榆关后面改名山海关,在她的那个国度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的的确确为中原的百姓挡住了关外少数民族的铁蹄。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经被改写,她也只能看着榆关的城墙缅怀一下自己回不去的世界。
在榆关补充了粮草,购买了农具和羽箭后,车轮再一次滚动起来,向着关外而去。
再经过两个小城就会到达下一座大城,也是幽州第二大城,昌黎郡的锦州城。
这一路上,常叔坤老老实实的闲了就带着护卫队和族里会木匠活的人一起来自制羽箭。
鹰毛雁毛没有,鸡毛来凑。
为了多得点鸡翅膀上的羽毛来做箭支的尾羽,戚悦他们也跟着沾光喝了几天的鸡汤。
开始做出来的箭支质量不行,射出去能偏出十万八千里,后来做的多了,质量也就上去了,护卫队带着弓箭出去打猎经常能有收获。
从那以后车队的伙食就没少过肉食,常仲梁省了一笔钱,也乐的继续买些鸡鸭鹅来锦上添花。
既能吃,翅膀上的羽毛又能当做箭的尾羽,一举两得,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