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招(1 / 2)
\迁都怎么啦?\
朱榑直截了当,\南京富庶,又是太祖龙兴之地,经营了三十几年,要什么有什么。北平是前元故都,又穷又偏。从南京迁都北平,图的什么?\
朱允熥斩钉截铁:\我朝的外患在北边,只有天子守国门,才可以使江山永固。\
朱榑哂笑,\别提江山永固了,还没迁呢,就闹得鸡飞狗跳。\
朱允熥被怼得哑囗无言,良久说道:\那还不是朱允炆在背后兴风作浪?\
朱榑得理不饶人,\他能搅出浪来,还不是因为迁都耗费巨大所以不得人心。″
\迁都用的是石见银,并没有用户部一两银子。七叔怎么知道迁都不得人心了?\
朱榑冷冷一笑,\银子又不能当饭吃,能买到粮食才是王道,买不到粮食就和破铜烂铁没什么两样。郑和拉了一整船银子,从占城、暹罗究竟买了多少银子?皇上不知道吗?定都南京靠近产粮大区,定都北平远离产粮大区。为什么舍近求远?\
朱允熥环视一遍众藩王,\众位叔父也是这么想的吗?\
没有人说话。
朱允熥问朱棣:\四叔,你说。\
朱棣:\我支持迁都。但北平缺粮也是事实,从南方运的话,不论走水路和陆路负担都很重。先解决好粮食问题,才好启动迁都。\
朱允熥问朱椿:\十一叔,你说。\
朱椿:\迁都北平可以方便抵御蒙古,这是好处。但粮食供应全靠南方,南方人肯定不愿意,这次风波就是因此而起的。皇上总不能为了迁都,就将南方的官绅世族全杀光吧?\
朱允熥皱了皱眉,\朱家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朱家,诸位叔父畅所欲言吧。\
众人七嘴八舌说了起来,各人有各人反对迁都的理由。
朱允熥心中不忿,一心为朱家为天下着想,却成了孤家寡人。
看来得放大招了!
按照朱元璋晚年的设计,亲王的嫡长子继续做亲王,其余的儿子封郡王。
郡王的嫡长子继续做郡王,非嫡长子封镇国将军。
依次类推,再往下分别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这些人往下再繁衍子孙,不管隔了多少代,都是奉国中尉,皆可由朝廷发放\宗禄\,享受免费供养。
朱允熥突然转换话题,问道:\十一叔,太祖有多少个儿子?\
\26个。\
朱允熥笑了笑,\朱家第一代只有太祖一人,到第二代,就有了二十六房。十一叔,你是宗人副令,朱家第三代有多少男丁,你应该很清楚吧?\
朱椿略一沉吟:\朱家第三代,到目前为止,有127个男丁。\
\第二代26个男丁,第三代127个男丁。这就是1个变成了5个。十一叔有没有想过,照这种速度,朱家第四代会有多少男丁?\
朱椿掰着手指头算了算,\600个?\
朱允熥:\第五代呢?\
\3000?\
朱允熥:\第六代呢?\
\?\
朱允熥:\第七代呢?\
朱椿脸上现出惊疑的神色,\?\
朱允熥:\第七代也不过是一百年后的事。十一叔不妨算算,这宗室子弟中,有多少亲王,多少郡王,多少将军,多少中尉?
亲王年俸万石,郡王年俸两千石,镇国将军年俸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
这仅是禄米一项,还有婚礼、丧事、仪仗、王府官员俸禄,全部由朝廷提供!以朝的财力,真的养得起吗?\
朱椿算着算着,己经汗下如雨!
朝廷供养的文职官员总数是二万四千余,胥吏是二万一千名,总共四万五千名,也就是说,宗室子弟的数量,竟然比国家官吏多了三万名!
而正一品官员年俸1048石,只相当于亲王宗禄的一成。
从九品官员年俸60石,不足最低等级宗室子弟奉国中尉的三成。
到第七代就恐怖如斯,到第八代,第九代会是什么景像?恐怕将财政收入全部用于供养宗室都远远不够。
朱椿不敢再算下去了。
明朝衰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彻底失败的宗室制度。
相比于汉唐宋各朝,最人弊端在于没有【降等袭爵制】。每代帝王分封各个皇子为亲王每代亲王又分出许多郡王,枝繁叶茂下,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