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麓川之役前瞻(2 / 2)
王地主有钱,聘请了几个举人老爷来家里教自己的儿子们读书,结果一个儿子天赋异禀中了进士,到京城当官去了。同时一起去的还有本县好几个地主家的儿子。
有一年,贫农阿福因为一次旱灾交不上税粮,便向王地主家借了粮食,抵押物就是家里那十亩薄田,第二年依然大旱,阿福一家就从自耕农变成了隔壁王地主家的佃农。
随着时间的流逝,隔壁王地主家传到孙子那一辈的时候,已经有一万亩良田了,而阿福一家早就断子绝孙了。有一天西南山区里的一个土司叛乱了,皇上要出兵攻打,然后开始征粮。在朝中当了十几年官的王地主的儿子会同意吗?
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官员会同意吗?这时候内阁的首辅,文官的老大,他会同意损害自己和小弟们的利益来支持皇上打仗吗?
“西南那个蛮夷之地丢了就丢了吧,那里山高路远,一旦开战粮草怎么供应的上啊。”
“再说,那种不毛之地的叛乱又破坏不了我自己的家乡,谁愿意去谁去,反正我们不去。”
结果皇上坚持要出兵,果然各省的粮草都补给不上。前线士兵饿着肚子打了一年,终于支撑不住溃败了。文官集团赶紧上书,说了不能打不能打,这下好了吧。不但皇上成了罪人,他们口中的化外之地也丢了。
王地主还有另一个邻居,贫农阿贵,生了一个儿子,天资过人。阿贵一家一咬牙一跺脚,花重金送他到县学里去学习,阿贵的儿子果真是个天才,一路上去也中了进士,先回到了邻省做了个知县,没几年又做到了知府。
从此村里的贫农阿贵就不见了,因为他变成了地主阿贵。
这些文官就是所谓的:士人阶级,他们还有一个名称:地主阶级。而且士人阶层不会消失,他们只会更新换代。
现在我们清楚底层逻辑了吧。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什么?民心是粮食,粮食在哪里?粮食在地主手里。那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正确解释就是:皇上只有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支持,才能稳固江山。
当麓川思任发发动叛乱的时候,代表皇帝的王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贵都支持出兵。皇帝的眼中,这是国家的大事所需,是扞卫大明的国家利益。而勋贵与太监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绑定在一起的。
只有皇权越强大,他们的利益才会越强大。
王振极力主张出兵,因为只有出兵,王振集团才能获得更多的权利。而王振获得了权利,也代表着皇上获得了权利。在明朝,无论太监如何专权,对皇上本身是没有威胁的。即便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
一旦明武宗发现刘瑾威胁到了自己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纸条从门缝里塞了出来,“立皇帝”立刻就被拉出去来了一个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的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