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刘永贵的“发炎”稿(2 / 2)
慷慨激昂讲话完毕之后刘永贵指点了一下小秘书:“倩倩呐,叔说咱以后写稿子吧,别写那么高不可攀的,老百姓听不懂。”
吴倩倩在心里默默纠正:应该是高深莫测吧?不是大家听不懂,应该是您老人家不会念。
小秘书不知道的是,从这一天开始,刘永贵居然开始有事没事翻自己老闺女的《新华字典》,此后说话倒是真的少了很多错别字。
眼看着天气越来越热,地里的活计也开始越来越多,铲地,除草,扬化肥,开荒被暂时叫停,原本那些开荒的壮劳动力现在几乎扛起整个大队的农耕,节约下来的老弱病残都跑去田边地头山里。
各种野山菜、山货,甚至蝗虫、蝲蛄虾等喂鸡鸭的虫子,都可以去四家子跟小顾知青换粮食或者鸡蛋。
渐渐的开始有下坎子、上坎子等大队的人来四家子用这些物资兑换粮食,当然价格上要比刘家大队本屯社员稍高一些,搞得一时间刘家大队姑娘小伙结婚行情一路跟着水涨船高。
因为都是事先跟刘永贵打过招呼的,刘永贵因此还收获几盒大生产、老炮台之类的香烟,和本地的高粱小烧,别的大队愁云惨雾,唯独刘家大队依旧是人欢马叫,干劲冲天。
这个春天还真的按照老耕叔说的什么一龙治水,不是旱就是涝来了,大概这条龙比较勤劳,整个春天少雨的北方经常阴雨连绵,因为人们为了换取到更多的粮食几乎扫荡了整个能去的安全区域,张红梅那片秘密基地也被发现了。
她不仅拍着顾胜昔的肩膀说:“小昔啊你可真是我的贵人,要是不认识你,秘密基地暴露,我今年就没多少钱往家里邮了。”
不给邮钱的结果就是张冬梅被大甩卖。
在张家,闺女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让家里榨取最后一点价值,即便是出嫁了以后依旧要做婆家贼,张母平时挂在嘴上的话就是:“十个丫头九个贼,一个不是,有家不回。”
出嫁了也必须要往家里倒腾婆家的东西,没有娘家做后盾,你在婆家就是个受气的货,放屁都不敢使劲崩。
张冬梅其实很想问她妈,在家做姑娘时都指望不上的娘家,出嫁以后就突然能指望了?她怎么那么不信呢!
幸亏姐姐回家顺利帮她偷出户口簿报名下乡了,不然的话今天这样的灾情,老家那边粮食涨价,她妈第一个就会想到把她这个赔钱货卖出去,又换了钱又省了粮食,多好?
张冬梅眼圈有点红,跟着参加几次重体力活之后她终于明白姐姐说的“薅着猫尾巴上炕”的滋味了,有时候累得别说刷牙洗脸,连饭都不想吃,只想一步迈到家里躺在炕上一动不动。
但是她依旧觉得,自己生下来到现在,在刘家大队下乡的日子是最幸福的日子,因为她竟然也可以戴五彩线呢!
顾胜昔得知张红梅她们去县城是要买粽叶、大黄米和五彩线,这才惊觉,原来不知不觉的,端午节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