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遍立书馆(2 / 2)
众人皆言:“善也!”
秦刚携各地学政官来童子营观摩,负责的黄友喜出望外,不仅卖力的向众位官员展示了童子营中孩子们在操场上的整齐规范操练,更是带他们聆听了课堂中学习时的朗朗书声。
只是听了课堂里的朗读之声之后,秦刚的脸色突然一变,急忙把黄友拉在一边问道:“这堂上学生所诵读的是何?”
黄友一听,便颇为自得地讲道:“回禀老师,学生在教习这些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基础都比较差,原来蒙学所用的《千字文》对于他们来说,有点拗口难读,好多孩子四个字一句的总是给我漏一个字。于是学生就想,不如改成三字一句,岂不更容易,所以就改成这样来教他们了!”
黄友短短的几句话,却是说得秦刚心底大震。当初盼兮去读蒙学之时,他便知道,当时的私塾蒙学教材,多为《千字文》以及《百字姓》,都是四字一句,而且就如黄友所说,其实成句都十分拗口难记,其实并不十分适合孩子启蒙所读。
秦刚之前曾经想过《三字经》,但记忆中,那应该要到南宋中后期才会出现。不过,此时黄友的说法,则证明一定会有人已经注意到了此时蒙学教材的种种不足,三字经的前身在此时出现,并不稀奇,正好现在有两路的学政官员都在这里,秦刚决定好好推一把。
他立即将众人再次召集过来,先让黄友讲了自己为何想到要将蒙学课本从四字改成三字的理由,然后又进一步启发大家,这蒙学教育,重在浅入深出,四字改三字,看似一字之差,但立即下降了孩子们的记忆难度。接下来,还应该改动句式,让这些语句的内容更加浅显易懂,不要让孩子们望而生畏;最后,最好记忆的应该是故事,这种蒙学课本应该有故事性,最好能将自古以来的典故传说、哲理大义都包含在里面。
最后秦刚宣布了他的第二项施政决定:
“本学政使决定,在环州设立新蒙学课本编撰处,着黄龙友负责,再招募两位可参加,各位学政可自愿报名,参与编撰者,补贴五贯每月。要求,以三字为句,四句一组,百组为内。限期……两个月,编成新本。龙友,你可有信心?”
随着黄友迫不及待的应承之下,众学政官员也激动不已,当下先前那个回答仁义问题的中年学政官员便抢着报了名,秦刚默默地记下了他的名字:成峰。
随后便又有两人同时报了名,再后面的人反应稍慢即没有了机会。
他们倒不是因为这每月五贯钱的补贴,而是深知,有了秦刚这位提举天下学政使的要求,能够参与到编撰这本蒙学新课本之中,将会是个人多么难得的成名立业之机会!
秦刚便说:“三人就三人罢,你等四人,先拿出一个大纲,看看百组之句,大约需要纳入哪些个典故哲理,定纲之后,便分头草拟,最后再汇总校改。此书,就叫《三字经》吧!”
其实,关于这本想要新编的《三字经》,是不是历史上的那本,并不重要,包括它的开头是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刚希望它能具有的三个特征:易于诵念、口语浅显、故事表现。所以,有了秦刚并倡导的这本《三字经》,或许会让历史上的那本出现得更早一些、或者说会更加优秀一些。毕竟,就为学童开蒙一事,一本《三字经》,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黄友而言,之前他曾多次地感慨李纲能够跟在秦刚的身边,多有各种露脸与立功的机会,但是这次,他才深深的地感觉到,由于自己扎根于童子营的事务之中,又确实是殚精竭虑,终有所得。而此次被秦刚委以重任,显然是那李纲所远远难以企及的高度,于是心里甚是飘飘然了起来。
送走了这些学政官员,秦刚终于能够回到自己在环州的落脚之处。
久候于他的秦婉,也在着急于向他汇报一下这一个多月以来账目情况。
应该说,由于绿曲亲卫营与童子营的存在,秦刚来到西北之后,都是赤字财政,所以才会有之前胡衍的报怨。好在当时的那些赤字,都还有着那笔从京城带来的积蓄垫底。
然后从保安到环州,诸多工坊在先后稳定下来的产出,也能弥补一部分。
不过,从宋夏和议签定,各地榷场先行开放之后,西凤醇恢复了大量生产,并正式向西夏境内进行销售,更因为西夏数次战败之后,境内民生疲弊、物价飞涨,从生活用品到粮食菜肉,都需大量向宋地采购。
此时一心想要悔过自新的胡衍,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在上面,一方面是之前记账的刘寨主、赵将军的抵账战利品的兑现,二是直接通过与各地寨主之间的战利品的收购倒卖,却是着着实实地大赚了一笔。
“好在阵亡的绿曲兵士的抚恤金都是由两浙那边的谈大爷负责,西北这里只是支付了一些受伤将士的补贴,原本是下个月的总账便可重新回归盈利。只是,奴婢听小李官人讲,大爷答应了给陕西各地官立图书馆各捐书一百册,这些书籍的价格,奴婢也去打听了,价格不低,所以这样子一来,下月起的开支还得持平一段时间。”
“无妨!”秦刚点点头道,“我答应捐书,是因为从下月起,各路都会有商人来我这里洽谈购买好几样新商品的图纸,我卖给他们的价格不低,而且图书馆兴建时间有早有晚,正好可以用这笔钱也抵掉这里的开销。”
“那便最好。对了,奴婢还没有恭喜大爷再升新官,就是不知接下来,大爷回京之后,如何安置我等?”
“孙老经略给我有承诺,这童子营自然是留在环州,我想有那龙友管理,倒也能让我放心。西北的各处产业是接下来对西夏贸易的重点,不但保留还须发展,只能先让衍哥再多管理一段时间,稳定之后,再看安排一两人管理便是。所以,我在这里再待一个月左右,到时候,你便与我一同回京去吧!”
“奴婢遵命。”秦婉应了之后,犹豫了一下又问道,“不知大爷对驷哥如何安排?”
“对啊,这次朝廷将他升到了环庆路的兵马副都监,我与他商量过,他得先行与孙经略回庆州整顿兵马,应该会在这里待个一年半载吧?”秦刚正在说着,突然有点狐疑地问道,“驷哥之事,你直接问他不就可以了么?干嘛兜个圈子问到我这里?”
秦婉突然脸色一红,急忙口称告退,转身即走。
秦刚想了想,突然间便笑了,如果秦婉能有此意,赵驷不过比她多大了几岁而已,而且为人脾性,都是自己身边这几人中最不错的,这两人在一起,却也不失是桩好姻缘,改天他倒要惦记着,去赵驷那边探听一下心意。
考虑完他人的大事,却是要赶紧处理自己的:回环州后,李清照的第二封信已经来到。
第一封信里,李清照对他回写的《点绛唇》甚为欣赏,不过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刘郎未老,桃树尽栽早”,虽然看出用的是刘禹锡之典,但此处张扬个人之志,写在了思念“蛾眉”之人的下句,未必有点“功利心过重,煞了风景”。
这一句却是看得是秦刚颇有点心惊,果真是双识文之慧眼,一下子看出这两句之间的风格不协调,幸好并没往他是剽窃的方向去想。
不过,却对他最后一句“又去西北了”大加赞赏,说是“文近直白,颇得十八叔一贯之无赖神韵”,又让秦刚对自己这一神来之改得意了一番。
秦刚给她的回信还在半路之际,小丫头又已发出第二封信,提到了父亲最近升任为礼部员外郎,公务要比先前忙碌了许多,过去经常结识的朋友也少了来往,而她因为再也不许随意外出,而在家里只能看看金石古书,颇为无聊,所以定要秦刚将其在西北之事,多多与她说来。而且,她还提到,近日秦观因贬至郴州后所写的数首诗词已经传至京城,尤其是其所写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句,感动了一片京城里的痴男信女。她也评道:少游叔此两句砌尽了无穷恨、问尽了无限愁,她让秦刚去信代为好生安慰。
不过信里所说的这点却让秦刚有了意外的收获,他觉得有了这些诗词的佐证,秦观在郴州的替身只要安心隐居,加上皇帝的默许,这件事的安全性已经大大地上升了许多。
而正在此时,流求的来信也终于寄到,经明州转发的此信为林剑所写,虽然之前约定的隐语中并无秦观的代称,但却以客至汉村,与五哥、六哥相处甚欢等语,很清晰地讲清了秦观已经平安到达流求,只是没有留在条件更好的秦城,而是直接去了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汉城,主持那里的新兴事业。
同时,在大名府酒坊开始运作之后,高邮湖的神居水寨已经基本撤空,后来的一批人到了流求后,正好也就随着秦观去了汉城安置。
由于秦观本人的到来,宫十二、顾大生与李峰三人都算有了主心骨,再加上这一年两浙路遇灾饥荒,温州港那边又加运了三批的流民,更南边的唐城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勘址、规划,正在积极筹备发兵,以在次年春耕前完成移民。
流求如此顺利,秦刚顿觉心里安定了许多,秦、汉、唐三城如成,流求必成粮仓宝地,而海贸中转、水师拓建,也会因为老师秦观在阴错阳差之下的出海一行,解决了后顾之忧,诸事至此,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