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必先利器(2 / 2)
到当第三组射击完毕,第一组人再次绕过来,又已经拿起了上好弦的神臂弓。
一时间,靶场之上,嗖嗖嗖地箭羽破空之声不绝,同时伴随着诤诤地射中箭靶的声音。
唐都监略带兴奋地说:“禀知军,如果弓箭手再多加一些训练的话,就可以让两组八人前后进行轮番速射,同样赶得上今天这样的三组十二人的威力!”
在此之前,宋军虽然曾有将领设想过,可以给弓箭手安排专门的上弦辅兵,然后便可以提升射击速度。但是现实问题却在于,有力气能够快速拉弦上弦的兵,巴不得就把他们直接吸收成为正式的弓箭手了,要是本来就算是淘汰下来的、没力气的兵,那也做不了这工作呀!
但是现在秦刚拿出来了上弦机,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任何士兵,甚至是未经训练过的民夫,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进行上弦的操作,而有了上弦机的辅助,所有的弓箭手也将完全解放了对于他们气力的限制要求,有利于出现更多的神射手。
更绝对一点的是,现在随便拉出来一批人,都可以成为弓弩手了!
李纲即使是对于兵事不算太懂,但是平时曾与父亲一起巡视于守城防务以及军士训练,何曾见过刚才的这阵狂射疾攻,早就惊讶地张大着嘴巴,久久不能合拢。
“伯纪。”秦刚此时却不忘回头对他说道,“谁言书生无一用?这便是我菱川书生的发明创造,西夏蛮夷,纵使其马快刀利,在我大宋如此地强弓箭雨之下,也当叫它有来无回!”
李纲立即回道:“学生受教。”
看完了上弦机,秦刚不忘对唐梓以及设计它的学生说道:“此机器的机械部分便基本合格了。但是它的动力部分还可以扩展。像现在这种通过人力踩踏与手摇结合的,非常方便,可以用于对外军阵中使用。倘若是固定守城的话,其实完全可以可以改用驴马牵引,这样子会更省人力。切切记住,在战斗之中,最宝贵的就是人力,所有对人力的节省,便就是我们提高战斗力的关键!”
唐梓与那学生顿时眼前一亮,连声应承。
随后,秦刚又带着李纲前往了甲院。在这里看到的另外一台机器就十分奇怪了,从体积看,它要大了许多,但是可以看到有很大的齿轮咬合的各式圆盘的组合,最后则是拉动一根根的熟铁条从中间一块钻有许多洞眼的钢板中间依次穿过。
再仔细一看,这些看似差不多的洞眼,却是极有讲究的,它们每一个都会比前面一次稍稍再细上一点,是依次慢慢地变细变小。而最初的小指粗细的铁条,在依次经过这些洞眼的拉拽之后,竟然变成了又细又长的铁丝,整整齐齐地放置在一旁。
唐梓同样怀着恭敬与佩服的语气向秦刚汇报:“以往制作环锁甲,最废功夫的就是这铁丝的制作,既耗时间与功夫,又考究铁匠的锤打手艺,而且成品率非常低。现在有了这种拉丝的机械,就这样的一台,足足能够顶得上二十多个铁匠的生产,而且现在却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了。”
一旁是另一种比较小巧的设备,固定在桌台上。工人们就将已经前拉出的匀称铁丝卡在里面,然后再抓着把手用力一拉,铁丝立刻被截下一段固定的长度,随即随着模具弯曲成环并顺势套上了前面的另一只环,重复操作着,每次的铁丝圆环的大小、弧度、形装,都会完全按照预定的标准,分毫不差。
随着工人“咔嗒咔嗒”地操作,小巧的设备前面慢慢垂下来一根环环相套的铁链。
如此这般,弯丝成环、套环成链、织链成衫,这便就是环锁甲的基本生产流程。
菱川学子在甲胄院的这项改进,同样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生产方式与制造思路,但是却是认真研究了过去的生产方式,通过这种机械的应用,让原本极需要高超手艺与复杂技巧的工作,如今变成可以让最普通的百姓简单学习一下之后,就能高标准、高质量地生产出来。
“拉丝机两三台足够,它是核心的东西,必须要全部留在作院里,统一生产出标准化的铁丝。”秦刚又指了指一旁工作台上的套环机说,“这种套环机,可以多生产一些,直接卖给保安城的老百姓,不管男女妇孺,只要能够买上一台,他们就可以在家里用我们提供的铁丝去制作环锁甲。作院里还可以把一具完整的环锁甲分拆成大小不等的各个片块,然后对外公布标准、再提出质量检查的要求,如此一来,百姓们就可以坐在家里去生产,只要他们按照我们提出来的标准、能够通过最终的质量检查要求的,官府便可以全部收购。”
在以往,一旦战事来临,作院里可以干活的工匠便立即陷入了缺少不够的境地。但是,在战争还未到来之际,官府也不太可能长期聘养着过多的工匠。
所以,有了拉丝机械的标准半成品原料的供应,城内原本因为没活干、没有收入而忍饥挨饿的百姓,就可以通过在家里的这些工作,为自己换取到足额的养家之成本。当然,全民共同生产所带来的最积极作用就是:保安城的军甲生产量大幅度上升,而生产成本却是比过去节省得多了!!
因为在过去,关于环锁甲的制作与生产,官府是原先都要按照特种匠人的薪水标准而支付成本,而现在则是满城老弱妇童都可操作的工作,这里的工钱节约也不会是小数。
“伯纪啊!你一定看出这里省下来的成本不少了吧?”秦刚在与唐梓核对完了向百姓采购环锁甲片的费用标准后,再对李纲嘱咐道,“可是,这里省下的钱,对于我们下面要去看的东西来说,几乎是九牛一毛,很不够用啊。所以,你得记住,下面尤其要保密。”
说完,秦刚便走在了前面,器作院最里面的一处院子,居然又多加了一道哨岗,而且是秦刚的亲卫兵把守,院子门楣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雷”字。
雷院?生产什么的?
走进去后,李纲便闻到了一股十分浓重的仿佛过年鞭炮燃放后的硝烟之味。里面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到处都写着挂着“严禁烟火”的标识。
负责雷院的学生已经出来迎接,并当面汇报道:“禀告老师,自从统一更换了我们带来的标准砝码、量筒之后,震天雷的最佳配方已经调好,之前的减量试验效果完全合格,现在已按实战标准制作好了第一批,计划要带去城外试用。”
说完,底下人递上来一只木盒,盒盖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地放了六只拳头大小的黑色铁球状的东西,头部伸出来一根纸捻一样的线头。
秦刚细细看了看,便笑道:“那好啊,我们现在就出城。”
在一同出城的路上,唐梓有点担忧地说道:“这震天雷早些年就从凤翔库拨付过来了一批。刚开始,一是它们的声音惊人,二来的确也曾炸死炸伤不少的西夏兵。只是后来再用得多了后,就会发现:一是它们时响时不响,扔出去不炸的话,还不如石头能砸伤人。二是它们太不可靠,有时士兵还没来得及扔出去就炸了,反倒会死伤了自己人。而且还有时,虽然在对方那里炸响了,可是实际力量太低,有时也就擦破对方一点皮。所在这些年来,它们就一直被弃用封存在这个库里。”
唐梓说的就是大宋朝刚发明震天雷之后的实际使用状况。
而关于宋朝人的火药武器的威力总是不强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出在火药配方的问题上。因为古人早就已经搞清楚,火药中起到真正作用的成份就是三种:硫磺、硝石与木炭。哪怕是最笨的匠人,也会明白,可以通过反复地改变它们的配比进行试验之后,以最终找出最恰当的、最具威力的配比比例。
事实上,第一批掌握这个正确比例的人是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他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指导,往往只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进行记录或传授,就如中餐的厨师或者中医的圣手一样:
盐少许、葱花稍多……当归一把,白菊花几朵……
是吧?这“少许、稍多、一把、几朵”,在一个人那里,就是一个标准,到了不同人的耳里手里,那可就差别大了去。
问题就在于,大宋朝并没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化度量衡体系。
有的匠人对硫磺是按照几两几两来使用,对硝呢用的是几勺几勺,对木炭则又可能用的是几块。这些数量,在张三这里是非常精准的,到了李四那里就偏差大了。很简单啊,大家用的勺都不一样,判断的块数大小也不等!
更不要说,鄜延路的秤与泾原路的秤,保安的斗与环州的斗,居然都会一个地方就一个标准。
除此之外,对于震天雷的威力,几乎所有的匠人都只关注到火药的爆炸力,却极少有人会发现,真正的伤害力却在于爆炸后飞出的外壳碎片的多少与范围大小,这其实是需要定制那种即脆又硬的铁质外壳,一是确保不要因为外壳过厚过坚固,在炸开自身时就抵销掉了太多的力度,二是别因为过于脆弱在运输使用前就破裂。
而菱川学子的解决方法则非常明确:
在源头火药的配制时,强制使用统一的砝码、秤砣与量筒,严格各部分成份的计量。
不管你在其它方面用什么样的工具,但是一旦涉及到了火药,就会强制使用这些标准化的计量工具,然后再来执行数字精准的标准要求。
所以,对于秦刚来说,只需要严格约束控制器作院里的度量衡标准,所有涉及到精确掌控的地方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而在统一了计量标准后,雷院中的学生与匠人起先只会使用较少的用药量,再用纸壳包裹后,进行不同配方比例的试验,以从中找出相对威力最大的数据。
在最终确定了最佳比例后,就加大剂量并以生铁为壳制出了第一批的全新震天雷。而最终的这批成品,则需要带着它们去城外进行正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