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丰衣足食(1 / 2)
朝堂上的三道圣旨,还是多少顾及了百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大动作,秦仪君并不打算提前泄露。
比如,早在半年前与建隆帝约定好禅位事宜后,因鼠疫回弋江城那次,便安排了散布在各州城的人手悄悄探查,被当地世族豪强兼并的土地情况,以及私养的侍卫壮丁数量。
攘外必先安内这话,放在如今的大秦是合适的,在大肆向外扩张之前,起码得先彻底解决目前国境内百姓的温饱问题。
九年前吴朝推广红薯种植后,使得人口数量止跌回升连年增长,今年年初统计时已突破两千万大关,在近两百年来说已是难得的盛世。
然而还远远不够,千万人口怎能撑得起秦仪君放眼全球的大计?
百姓丰衣足食之后,人口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大秦正在并将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就算有秦仪君及背后祖国的协助推动,想要在她有生之年彻底进入工业文明怕也是一件难事。
杂交水稻技术和土豆种子虽早已准备好了,但有些问题,单靠高产作物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秦仪君登基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剑指农耕文明的根基——土地!
方法嘛,当然是将土地收为国有管理,所有个人和集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如果说打破知识垄断是斩去世族的两条腿,那土地收归国有再分配,就是直接斩断了世族的大动脉,掘去世族发展传承的根系!
世族之所以能传承千百年,靠的是有权、有钱、有地、有人。
吴家在成为皇族之前,也在世族之列。所以别看建隆帝和世族势同水火,实际上皇权与世族门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汉以后儒家成了正统,千百年来皇帝都需要依靠儒士治理天下,儒士也成了读书人的统称。
各大世族依靠皇帝分给的权力拥有土地、产业,为壮大自身便会争取更多的权力。
而皇帝更想把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两方自然逐渐起了冲突。
前两朝选官制度改革出现科举后,对世族垄断造成的冲击并不大,毕竟普通百姓家连饭也吃不饱,七八岁便是个半大劳力去帮着种地了,为了口饭食一种就是一辈子,哪儿会去读书。
所以即使有了科举,选出来为官的读书人也绝大多数出自有钱有权的世家豪族,寒门子弟少之又少。
族中有了为官之人,便能借权势揽财占地,将大量生存艰难的百姓受做佃户。
稍有良心的规规矩矩按照市价拿钱买地,而有些没底线的,甚至人为制造困难逼百姓低价出卖赖以生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