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醉翁之意(2 / 2)
当年,刘子业对宗室下黑手,刘昶逃去了北魏。后来,刘彧想接他回去,没回成。幸亏没回去,真要回去了,搞不好还得遭刘彧的黑手。
等到萧道成篡位,夺了刘家天下,拓跋宏就打着替刘昶报仇的口号南征。此后,刘昶天天念叨着要复国,可拓跋宏忙着汉化,一直不给机会。
这次给了刘昶机会,让他打义阳。刘昶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走,带了20万军队,冲玩命去的。
萧鸾不敢大意,派了老将王广之去解围。王广之久经沙场,经验老道,但年龄也老道。七十岁了,看这阵势,就大老远扎营,不走了。
随军的黄门侍郎萧衍建议,义阳旁边有个贤首山,偷偷摸上去,跟义阳形成犄角,估计能把敌兵吓跑。
到底是老将,王广之不跟萧衍讨论战法,来了句:“我老了,还得看你们年轻人,手下精兵随你挑,你去。”
萧衍是萧齐的宗族旁枝,从小喜欢读书,博学多才。王俭曾给出评价,说萧衍30岁以内能做到侍中,30岁以后贵不可言。
后来,萧子良以文会友,招了一帮文人,萧衍就在其中,被称作“竟陵八友”。王融是“竟陵八友”中最会识人的,常对人说:“以后宰制天下,必是萧衍。”
等到萧子良抢皇位,“竟陵八友”中好几个跑前跑后的,都得罪了萧鸾,下场挺惨。唯独萧衍躲得远远的,不掺和这事,保命要紧。
毕竟是宗亲远枝,萧鸾对宗室举刀的时候,也没为难他,工作照旧。这次跟老将王广之来救义阳,赶上老将军怯阵,萧衍就有了露脸的机会。
等到王广之放话,萧衍毫不推让,直接就把这活接了。趁夜带上队伍,悄悄摸上了贤首山,照着山头插满战旗。等到拂晓,开始擂鼓造势。只擂鼓,不出兵,就为勾引敌军。
刘昶是个急性子,顺着鼓声望去,贤首山离义阳好几里地,赶上天也不太亮,就见满山军旗,也看不清人影,以为援军是大部队,拉上主力就去打援。
这是典型的“先战而后胜”的打法,当年的“街亭之战”,张合都是先断水源,逼马谡出招。刘昶倒好,去了就往上冲,这打法,够狠!
攻义阳的魏兵被刘昶带走一大半,剩下的也没法攻城,打算原地休息。南齐守城兵站的高,看的远,免费帮魏军解说战况。
等魏军听的入迷,突然城门大开,闯出一队精兵,杀进魏军营地,外带一把火。
眼见火光冲天,那边刘昶慌了。萧衍却兴奋了,带头往山下冲。刘昶赶紧撤兵,免得被包了饺子。
刘昶回去清点人数,赔惨了,只好退兵。襄阳那边也没等到曹虎,随便放了几枪,也撤了。
北魏四路大军败了三路,唯独汉中一路打的挺好。而这一路却是无心插柳,原本没在南征计划内。
汉中一路的主帅是刘藻,副帅拓跋英。当初,拓跋宏想调刘藻向东进发,配合中原部队南征。可刘藻是秦陇的定海神针,刚出潼关,关中百姓就乱了,没办法,刘藻又退回关中。
恰在这时,拓跋英觉得汉中空虚,主动上表,要求攻打汉中。于是刘藻挂帅,跟拓跋英组合了这一路。
拓跋英有勇有谋,是个智将。一路上打掉几个关卡,汉中守将干脆逃跑。拓跋英得了汉中,又去攻打南郑,可兵力不足,没人守汉中。于是,一个电话拨给了拓跋宏。
拓跋宏找李冲商量,想从东海调人过去。李冲坚决反对,认为大老远调人,都是背井离乡,守边境又是高危职业,弄不好还会跟当地人干架。
口碑玩坏了,以后谁还愿意帮你抢地盘。所以,最好在当地招募,实在不行,就暂时放弃,只要肌肉秀到位就行。
南郑被围几个月,眼看就要破城,拓跋宏突然来了电话,要求拓跋英收兵,放弃打南郑,包括汉中,理由是“以德服人”。
拓跋英无功而返,算是打个平手。拓跋宏南征完败,面上看着愁人,心里却偷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