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淝水之战(2 / 2)
桓冲先失襄阳,后夺襄阳无功而返,淝水之战更是睁着眼旁观。再看谢玄,败彭超,斩梁成,淝水之战更是彪炳千秋!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可这推法,桓冲没扛住,不久,郁闷死了。
桓冲不藏私心,兵权还给了朝廷。谢安也大度,反手又送回来,兵权给了桓冲的侄子桓石民。说也奇怪,桓石民接棒后,正赶上东晋大反攻,这回荆州直接开挂,看来哪里的后浪都一样!
打扫完战场,谢安上表请求北伐,东路归谢玄,中路和西路归桓石民。三路大军携龙虎之威,所向披靡,西路转眼收复四川,中路和东路横扫中原和山东,都到了黄河边。
偏安一隅的东晋,立国不过几十年,竟然三次触摸黄河,可见这实力。祖逖一次,桓温一次,还有这次,只可惜皇庭里没出正经人,奈何英雄!
谢安功高盖主,皇上妒忌,群臣妒忌。谢安自请降级出镇,朝廷很爽快:准了!谢安本无心官场,既已功成,打算身退,只可惜天不待人。公元385年,谢安病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导和谢安,不只是士族的代表,能耐、人品和胸怀都是世间少有。可惜未遇明主,暗淡了光环,可叹、可憾!
谢安之后,无人接盘,大权回到皇帝司马曜手里。可惜这个山头皇帝是个酒鬼,野心巴掌大,眼瞅着东晋转眼变成两个巴掌,有点吃不消,赶紧叫停,于是黄河成了北伐终点站。
谢玄急眼了,三鼓之战才使了一鼓,不能停。可朝廷里没了谢安,一帮吃醋的大臣开始使绊子:削他兵权,叫他闹。皇上不吃醋,但经常以酒代醋跟大家碰杯,都是损友。于是兵权转给刘牢之,谢玄后撤,享福,明升架空。此后,北府兵开始下坡,换了领头狼,狼群也就换了风格。
刘牢之领衔不久,正赶上慕容垂攻打邺城,苻丕顶不住,向东晋求援。之所以求东晋,是因为苻丕投靠了东晋。
当初慕容垂回河北,两手空空,无一兵一卒。苻丕优柔寡断,没对慕容垂下手,安排在邺西。慕容垂暗度陈仓,表面屈顺,暗中招揽旧部。河北是前燕旧地,鲜卑人贼多,很快招募了八千。
手里有了兵,苻丕就困不住这条飞龙。但慕容垂没飞多远,就在附近建座新城,天天望着邺城,心思很直白:得陇望蜀!
除了心思,还有行动,慕容垂公开招募,苻丕干着急。除了搞偷袭,根本不敢强攻,能耐差距太大。可慕容垂敢,边招募边攻城。邺城是皇城,不好攻,但架不住轮番轰。几轮下来,苻丕慌了,不敢指望长安,就投了东晋。
按说老爸刚被东晋揉搓,儿子就去投敌,咋看都有点不合规矩。可这都是街头巷尾的民间习俗,干大事的人不讲究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