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两个“赵”火拼(2 / 2)
内部眼看着一片向好,外部又有了麻烦。后赵又来挑事了,杀了前赵的太守不说,还抢走了五千多户人家。尽管刘曜不太敢惹后赵,但要说装瞎,估计也丢不起这人,于是刘曜兵发洛阳,跟后赵干起来了。
经过几年互撕,刘曜输了,前赵被撕没了。公元329年,前赵亡,西部尽归石勒。
吞掉前赵后,北方就剩几个边陲小国,石勒也不着急,先搞内政,等富得流油了,再拿油淹死他们。
内政包括反腐倡廉、促进生产、教化民众,还有建筑工程。当然,主要是为了安置流民,稳定人心,顺便再给自己添几间房子。
石勒决定把房子添在邺城,顺便把都城也搬过来。这工程有点大,得好几年。苦命的石勒,眼看着房子快好了,自己却病倒了,于是立石弘为太子。这孩子,好文不好武,喜欢读一些酸腐文章,特别是儒学。
石勒也是看重这一点,才选了石弘。石勒奴隶出身,没什么文化,创业的时候杀戮过重,为了赎罪,喜欢上了佛教,慢慢开始灵魂转型,想以善育民,以仁治国。选石弘做太子,也是看重他的儒学素养。由此可见,石勒也算是有心之君,但算不上有为之君。
可惜,最终的一念之善,毁掉了这一切。太子仁慈,很难驾驭那些开国猛将,有人就建议,石虎残暴,杀气太重,不如杀掉,不然必反。
建议没错,但石勒不忍,只是卸了他的兵权。可惜,这反而加重了石虎的反心。
前车之鉴,多如牛毛,能真正鉴的,却没有几人。杜牧的《阿房宫赋》篇尾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个后人,说的就是石勒。石勒死后,石虎先抢空石勒的财货美女,然后拎着太子上殿,摁在龙椅上,以辅国之尊强行更换朝臣,大开杀戒。转眼间,满朝文武大换血。
太子石弘胆颤心惊,当时就要禅让,石虎不允许。坏归坏,但不傻,现在禅让,坏了名头不说,郡县太守也不服啊!怎么也得把地方官换完了再说。
石弘没办法,趁夜色悄悄把石勒尸体埋进山谷,没人知道在哪。衣冠冢埋在了高平陵,毕竟这场面上的戏还得陪着石虎唱。
等天下都归顺后,石虎迁都邺城。公元335年,石虎杀掉石弘,自立为王。
石虎生性残暴,无情无义,当初由石勒父亲一手养大,并视为己出。最终,挥刀砍光了石勒家。坏事做尽,必难善终,很快,石虎的报应就来了。
石虎既得天下,就开始选接班人,前车之鉴,怎么也得选个狠的。于是选了石邃做太子,这个儿子好勇斗狠,能征善战,跟自己性格很像,石虎很喜欢。可惜石邃当了太子以后,开始骄奢淫逸,放纵自己。
自己很坏,但讨厌别人坏,石虎对石邃很失望,慢慢开始移情别爱,喜欢上了另外两个儿子。石邃预感到威胁,就打算造反,杀了石虎。
找人一商量,答应的挺好,回头就告诉了石虎。石虎又气又怒,杀了石邃,另立石宣做太子。可还有个石韬挺招石虎喜欢,石宣感到不安,干脆杀了石韬,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密谋要杀石虎。可惜石宣,还是年轻,杀人顺序搞错了,被老狐狸石虎给察觉了,随便使点手段,就砍了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