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消化过程(六)(1 / 2)
厂房陆续在县城外建了起来,都距离县城有一段距离,但因为县外的这截路修得早,已经可以走人了,所以也就没有县城百姓觉得厂房远。
其中阮响最在意的,就是玻璃厂——其实她也不清楚能不能烧成功。
因为废土也没人烧玻璃。
但试一试,似乎也不会费太多成本,玻璃厂相比较制衣厂和榨油厂,厂房大小实在有点可怜,也没有对外招聘工人,而是从从里技术员的徒弟中挑了八个。
等他们能弄出平整的大块玻璃后再想着扩招生产吧。
玻璃,也就是如今的琉璃,烧制的技术已经存在,但受限于技术,通常是用低温烧制,内部结构不稳定,遇热很容易炸裂,所以即便朝廷那边有工匠能烧制,也是作为奢侈品,只有装饰作用。
但这玩意对阮响来说是必需品——没有玻璃,沼气煤气都无法利用,而不管水泥房、土房、木房,采光都很差。
如今在县衙办公的吏目们,哪怕白天,都必须点灯。
哪怕把窗户和门板拆了,看不见还是看不见。
阮响在废土上没小说可看,如果她看过,应该更能理解为什么穿越前辈们穿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玻璃。
一块透明玻璃能带来的好处和效率是惊人的。
还能减少很多浪费——点灯需要油啊。
玻璃还能拿到做灯罩,村子里的沼气池至今还没有利用上,阮响很是扼腕,她见不得这样的浪费,有资源可用但用不上,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事吗?
烧制玻璃的材料阮响找了很久,花费了不少人力和财力,这些东西固然可以找商人买,但作为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阮响并不想在必需品上被人卡脖子。
阮响只有造玻璃的材料清单,这还多亏她记性好,但究竟怎样才能烧出稳定的,可供使用的玻璃,就要靠这些技术人员去调配比例,慢慢尝试了。
由于造玻璃的原料不少都是烧制陶瓷的原材料,导致周昌他们还以为阮响要去朝廷的嘴里抢饭吃。
毕竟朝廷的收入里,有一大块是每年外番航船过来购买瓷器。
这笔收入绝对不小。
但阮响这边连海都没有,就算烧了瓷器,也无处可卖。
“带人回来了?”阮响本来在办公,听见外头的喧哗声不由抬头问了声坐在不远处的马二。
马二站起来:“我出去看看。”
第一批出公差的“人牙子”们已经走了一个多月,陆续送回来了十几个姑娘,女童居多——毕竟成女在他们父母眼里也是劳动力,再养养就能嫁出去换彩礼,没必要卖。
倒是五到十岁的女童,干不了什么活,又要吃饭,送出去当童养媳又太亏,父母卖的格外利索。
女童大多是没法做活的,现在也在上课,也是上半天,下午去做些轻省的活,像是挑拣豆子,剥花生等等。
但其实依旧是靠阮响白养着,她们干活速度慢,量少,只是给她们找个事情做,好叫她们到了新环境以后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
人只要在群体当中,有饭吃,有活干,自然就会安稳下来,去遵守原有的规矩。
成女倒是一旦扫盲结束,立刻就要分配工作——也可以考吏目,或是自己去找工作,但现在县城里除了去工厂当工人,哪怕男丁能找的工作也很有限,待遇也没有当工人好,所以她们在念了几天书后,都认为等着分配工作是最靠谱的。
壮年男女们都有活要干,一些大户人家没了仆人,只能花更多钱去聘请雇工。
一些扫盲结束的农妇看到了机会,没进工厂,在大户人家干起了活。
阮响也并不让人阻止。
毕竟这些农妇年纪都不小了,如果是壮年,她们必然会选择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工厂,但五十多的农妇,她们也更愿意干点买菜做饭的活,打扫屋子这些事,她们在家也会做,不如出来换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