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效仿“大禹”引火上身(1 / 2)
滕霁战赶到洛邑的时候,洛邑附近的谷水和洛水早已合流,汇集在了一起,洪水漫过了堤岸,淹没了大量良田,几乎要冲毁整个洛城!
周天子的意思是大堵特堵,但是滕霁战却不同意自己父皇的看法,两人因此在书信来往中因治洪策略的不同发生了争执不休,最后滕霁战实在等不及了,便自己先暂后奏了。
他在书信中说道:“曾听自古为民者——大禹治水,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道也!壅堵之道、失败之训,不可再有,贻笑大方耳,忠言逆耳却利行,还望父皇见谅,儿臣先斩后奏,后果定当自负,因此自行决策——不可壅川,先行治水之患,归来再请罪。”
洛邑之水,发源于青藏高原,迤逦于昆仑山下,由西向东,蜿蜒曲折,穿越漠岭,激流澎湃,川流不息,气势磅礴,纵横万里,自古以来便是水患多发之地。
现下,接连大雨,昼夜不停,洪水泛滥汹涌,到处危害无辜百姓,包围了山岭,淹没了高岗,治水一刻不能停歇……
滕霁战给自己的父皇寄了书信以后便立刻组织部下采取抗洪抢险行动!
他们在滕霁战的带领下划船勘探,翻山越岭,逐山搜寻可以疏浚通流的通道,终于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洪水如万马奔腾,呼啸而来,冲破一切阻碍,流向了疏浚通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洛邑治水方才成功。
因为他治水不仅仅解了自己国家之患,更有利于天下百姓!很快滕霁战的声势便传入了其他邻边诸国,当时很多诸侯国都对他钦佩不已,他一战成名,成了大家口中的太子霁……
以前,很多诸侯国早就听闻周天子的大儿子从小天资灵颖,温良博学,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冠礼之后,便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诸侯归附!
今而,为了国家大事,甘冒杀头之罪,忤逆自己的父皇,苦口婆心劝谏无果,先斩后奏,当机立断,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决策,但是如今早就是天下共主的局面,周天子说白了也不过是个摆设罢了,各个诸侯国总有那些不怀好意的,以讹传讹,让周天子被嘲笑不如自己的儿子,因此虽然滕霁战治水有功,但是也引起了不少风波。
当时一方霸主,得知了此事,虽然钦佩太子霁,但是更怀有几分忌讳和担心,所以便派最得力的使臣出使周国,目的便是想要了解一下滕霁战的情况,最后一共说了五个问题,反倒有三个被太子霁问的无言以对,回国后,使臣甘拜下风。
这方霸主呢,知道滕霁战酷爱音律,又以切磋音律的名义,派了使臣再次朝拜周国,太子滕霁战坐在殿上,使臣站在殿下,主客一问一答,上下古今,礼乐射御,无所不谈。只是滕霁战有问必答、口若悬河,确实表现了见识高卓,学问渊博。正当使臣站得久了,忍不住踏起足来,滕霁战一看,便命人请他坐下,最后两人鼓瑟应和,尽欢而散!
使臣回去之后,也向霸主说明周朝太子的聪慧无比,因此,最后这方霸主想办法放出了“周天子不如其儿子”的流言蜚语,以至于周天子十分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