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速度(2 / 2)
台湾原住民布农人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轮作与混作,符合水土保持学原理,保持了生态的平衡,布农族的\u0027祈祷小米丰收歌\u0027,因多声部和声唱法蜚声海外,布农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蕴藏着人与小米共生的法则。
吸收历史上的粟作经验,现代小米生产者在生态种植上也开始了各自的探索……
本集介绍传统粟作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以及现代小米生产企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继承传统,开拓现代粟作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第六集 文明之光
黄土高原,平均海拔一千八百米,总面积四十万平方公里,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全部由黄土堆塑而成的高原。现代科学家们通过对碳14的测量,发现这里也曾有温润的气候、丰沛的水源和茂密的森林。这片土地上,粟作物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周原是陕西渭河平原西部一片平展的台地,也是周的发祥地,早在3000年前,《诗经》中就曾记载:\u0027周原膴膴,堇荼如饴\u0027,这里曾是粟作物繁盛的舞台。\u002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u0027流传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记载那个时代农耕文明的静美,黍谷山和粟山等地名则以另一种方式诉说文明的往事。
数千年粟作史是中华先民不断同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谷与黍是最抗旱的谷物,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基因,渗透到民族血脉中,内化为\u00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u0027。粟作物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养育了华夏文明,粟作精耕细作的传统背后是吃苦耐劳的勤奋和乐观向上的气质。
这样的\u0027谷子精神\u0027在革命战争年代延伸出红色文化意蕴。从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一直到离开延安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离不开高原风霜雨雪的磨砺与小米的滋养。小米因其营养丰富、耐饥、容易携带的优点,成了军粮的首选。\u0027小米加步枪\u0027打下了人民的江山。
今天,粟文化也成为激励谷子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一辈谷子专家李东辉先生,进行多次春谷改夏谷的试验,通过品种改良,使武安谷子的产量翻了一番。人们遵照他的遗愿让他长眠在磁山文化遗址的一片谷地旁边。他的后继者们依然在为了\u0027重建现代化的中国粟谷带\u0027而不懈努力。
中华文明沧桑数千年,在全球化的时代,当农耕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今天我们在塑造\u0027中国梦\u0027,而大国崛起最终要靠科技创新、文化价值输出等软实力带来质的飞跃。中华民族软实力建立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集梳理\u0027谷子精神\u0027的内涵,讲述\u0027谷子精神\u0027传承的故事,分析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和未来的展望。”
打完“望”字,陈雨将文件存盘,发送到自个儿的微信上,正准备发到群里,改了主意,以她对翱翔公司及合作的所有甲方的了解,慢固然说明你态度、效率都有问题,太快,则说明,你没用心,草草完事。
“我弄完了,晒两天,再发给彭主任那儿。”陈雨给老方消息。
“理解。”老方回,“话说,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啊,翱翔公司想通过你请于小航挂名,你能接受不?”
陈雨没回。
五分钟后,“没生气吧?我就这么一说,当我没说。”老方赔罪。
陈雨按掉手机,房间只剩一盏小灯亮着。她下床,为郎甜甜掖掖被角,而后,捧着电脑走到客厅,将电脑放在书桌上。北京的冬天,暖气开得足,今年似乎更足,室内温度总有二十五度,陈雨穿着秋衣秋裤,客厅没开灯,光源是外面灯火通明的工地,她在隔岸的光中,提拉着拖鞋,弯腰在茶几下面一通摸,摸到朗因放在装药小盒中的烟和打火机。
陈雨叼上一支,夹在朱唇间,没点。她走到窗口,拉开一点点缝,“啪嗒”,她熟练地摁了下打火机,一点火星燃起,陈雨深深吸了一口,须臾,喷出一个烟圈。烟圈接着烟圈,排队、撞击、消散,黑夜为屏,烟为笔,在她的意念中,写下两个大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