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开拍啦!(1 / 2)
演员、工作人员夹道欢迎。
雅颂、双双等翘首以盼。
气氛之热烈,以至于对熊犇不怎么感冒的阿宝,都跳了出来。
和雅颂、二狗等后辈学习。
晚餐过后。
熊犇和导演单独在一个帐篷里面。
谋划拍摄的具体细节。
熊犇叹气。
如果是女导演就好了。
当然,前提是女导演也比较好看。
看着能更顺眼一些。
这个男导演喜欢抽烟,烟味比较大。
熊犇不习惯。
可惜,导演里面的女子真的太少了。
只好凑合和男导演讨论剧本。
......
“好,都差不多了,动物这块,我负责,人那边,你来负责,你的人到底靠不靠谱?”
熊犇打字这么说。
因为它在演员中连一个熟悉的人都没有看到。
导演哈哈大笑:“绝对靠谱,至少,绝对没有那种只会说一二三的,也绝对不会有连到此一游四个字一个字都不会写的文盲!”
熊犇点点头,“这些人你都是从哪里找的?”
导演咳嗽一声,“知名的演员不好找,但是两条腿的演员,那还不是遍地都是嘛!”
“一部分学校喊来的,一部分横店招来的,听说能见大熊猫,路费都要自己出,都太热情了,哈哈!”
......
天未亮。
汽车开动。
机器准备。
拍摄开始。
第一幕要在森林里面拍摄。
很多人自发跟了过来。
都很好奇动物会怎么拍电影。
尤其好奇这些大熊猫会怎么做。
先是电影的背景介绍。
神秘的川蜀大地。
因为某种黑白神兽的出现。
成为世界的焦点。
上上世纪八十年代。
来自巴黎国的传教士戴维。
在夹金山邓家沟区域。
听说了黑白神兽的消息。
他借着传教之名。
成为邓家沟天主教堂的神父,给自己起了一个夏国风格的名字:谭卫德。
那个时期的川蜀大地西部。
密林遍布。
人烟稀少。
邓家沟天主教堂就在群山之间。
虽然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地方。
但是山清水秀,头顶时不时有未曾见过的鸟儿飞过。
那些未曾经过的动物、植物,让戴维很兴奋。
这个时期的西方,热衷于探索。
热衷于带回各种未曾发现过的动植物。
将其制作成为标本,作为自己的功绩,值得炫耀的珍宝。
戴维成为神父,日常工作,除了传教之外,就是建立学堂,寻找珍惜动植物,制作标本。
从周围招收符合条件的学生,传授拉丁文、神学等西方学科。
这些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负责耕种,或者种植红薯等农作物,或者到山林间采集值钱的植物,比如芥菜籽,比如天麻、贝母等药材。
这些东西除了自用之外,卖了之后,还能维持教堂的运转,让戴维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
戴维也会从附近的村落花钱召集猎手,抓捕黑熊、野猪、毛冠鹿等动物,贩卖皮毛。
这也是他收入的一大来源之一。
而更珍惜的动物,他会将其留下来,制作成为标本,然后再将这些标本装箱,邮寄回去。
川西并不是他来夏国之后的第一个目的地。
在来这边之前,他找到导游,去过“风吹草低见牛羊”蒙古。
那一趟让他收货颇丰,获得了上百中各种动物、植物的标本。
对这些外国人来说。
农业化风格明显的夏国,简直就是一个探索的天堂。
在京城停留的那一段时间。
大概是1865年左右。
他还发现了夏国特有的麋鹿。
麋鹿曾经存在于广袤的夏国大地。
哟哟鹿鸣,在野之萍。
唐代的杜甫 在《浣溪沙》中写道: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白居易在《首夏》写道: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罗隐在《登宛陵条风楼寄窦常侍》写到:自笑疏慵似麋鹿,也教台上费黄金。
宋代的柳永在《双声子·晚天萧索》中写道: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苏轼在《赤壁赋》中留下: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韩愈、柳宗元、辛弃疾、黄庭坚、姜夔等等文人笔下,都曾经出现过麋鹿的影子。
它们自古就是瑞兽的,曾经和古人有过非常美好的邂逅。
只不过。
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稀少。
到了戴维来到夏国的这个时期。
只有京城附近的皇家猎苑里面还有遗留,大概还有三百多头,野外已经灭绝——自周朝以来,王室就有圈养麋鹿的良好习惯,在皇家猎苑成为猎物反而让它们没有随着其他同类一样在野外消失。
这些麋鹿都是供皇家捕猎的移动靶子。
麋鹿像鹿而不是鹿,似马而不是马,被称为四不像。
准确说,是马脸、牛蹄、驴尾巴,是唯美混搭风。
戴维掏出银子,得以见到麋鹿一面。
一见倾倒,搞了几个死去的麋鹿的尸体,将其制作成为标本。
邮寄回到巴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一种西方世界从未发现过的鹿。
由于麋鹿是被戴维发现的,所以被西方命名为戴维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