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相权未定(1 / 2)
范景文则拱手向朱慈烺禀道:“启奏陛下,按照张文忠公(张居正)所设考成之制,六科需受内阁考成,这无疑使内阁权力过大,而能使内阁可控六科言路,有相权之实!臣恐如此,会有钳制言论、擅权乱法之议。”
李邦华瞅了范景文一眼。
接着,他就出列对朱慈烺拱手道:“陛下,臣知道元辅在担心什么,无非是担心他自己要背一个权臣的恶名!”
随即,李邦华就又道:“可陛下,请恕臣冒死直言,国朝如今到这一步,若非陛下力挽狂澜,差点就要亡于流寇乃至异族的地步,何尝不是跟本朝没有相权有关?进而导致文臣不统,无能主张和扫尾善后的中枢执政,所谓阁臣也不过是只能票拟而已,实际上并无统辖六部、监管百官之权;以致于,一个南迁之议,竟被一言官阻挠,而差点使满朝文武要么投附流寇,要么殉节自缢!”
“如今元辅担心自己有相权之实,而不肯改制,难道不担心将来建奴再次南下,而依旧无人为天子担当与扫尾善后吗?!”
“非要再次让陛下亲自为一项大政或一次战事负责?”
“而若大政或大战失败,是不是就要因此再次出现禅位之事,以至于国无恒君,人无定心,如此谈何中兴?”
李邦华的意思很直接,就是皇帝无论是改制,还是将来作战,都需要一个背锅的。
而不能出事了,直接由皇帝负责。
因为一旦由皇帝负责,就会大损君威,就会让天下人觉得是皇帝不行,有想换皇帝的想法,这对一个处于未一统天下的帝国而言不是好事。
而皇帝一错就换掉,那就永远也不可能有英明的皇帝。
因为皇帝也是一份职业,也是需要经验,需要在各类实操中去锻炼的,自然也需要失败的经验。
而要想既让皇帝有试错的经验,又有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就需要一个能有所主张和能扫尾善后,也就是背锅的相臣。
所以,相权的确是一个帝国客观需要的东西。
朱元璋之所以能废丞相,则是因为他比较特殊,是开国帝王,他做错做对,都没人敢哔哔。
而后面的帝王如果本身能力不强,往往就会因为没有相权的制衡,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崇祯就是如此,因为本身是藩王突然接替其兄长朱由校的位置,而没有受过太多的帝王教育,所以行事未免操切,而他即位之初任首辅的韩爌虽然是首辅,但到底不是真正的相臣,没有控制六科和六部的权力,所以,以至于他对崇祯的劝谏有限,只能眼睁睁看着崇祯大面积清洗阉党,导致党争加剧。
继承明朝制度的清朝也没有相权,但清朝对皇室的培养制度素来很严,甚至还直接用养蛊模式培养皇子,如皇子不能由生母抚养,每个皇子都有被立储的可能,而可以互相竞争;为的就是避免皇帝质量不行,而在没有相权的清朝可以尽量避免国运衰亡。
但即便如此,清朝还是难以避免的在皇帝质量下降后,因为没有明确的相权,而使得慈禧可以擅权,而无一大臣可以制衡她。
李邦华则明显是因为国家到了现在不得不改制的一步,才直接提出了大明从朱元璋后就存在的一大弊端,即相权未定。
要知道,明太祖早有遗训,谁要是提设中书省丞相制的,当凌迟之。
李邦华此时敢提出来,明显是有魄力的,也是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痛定思痛之后,迫不得已。
当然,明太祖朱元璋留的遗训,且要求后世子孙严格遵守否则就要被凌迟的遗训多了,但基本上都是被选择性的遵守的。
比如,边王不得撤废这条祖制,朱元璋刚驾崩不过三个月,朱允炆和他的心腹大臣就开始削朱元璋封在边塞的藩王。
另外就是宦官不得干政这条,明宣宗也直接废掉,还开始让宦官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