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白银十万两(1 / 2)
“能否保留一条堺町通往明国的贸易通路呢?”
听着织田信长的话,李旦陷入沉思。
对方看出了自己不是普通的明国商人,不仅不是商人,甚至有一定明国朝廷的身份。
没错,以织田信长的洞察力应该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点,这在聊天的话题中也不难听出。
所以从最开始,他就在对自己试探,无时无刻不在试探。
李旦甚至认为,就连这句想要保留贸易通路,仍旧是织田信长的试探。
他的目的绝不是一条简单的贸易通路,以现在织田信长的势力体量而言,他对于单一的贸易路线并不依赖。
因为任何一家走私船队都不可能满足他的胃口,他必须有一条渠道持续不断地让外界船只进入日本才行。
但很显然,现在的日本并不是这样,至少李旦在堺町待着的那段时间里,他就发现了其中蹊跷。
首先,虽然堺町仍有不少番人,但是与月港相比,只能说是相形见绌。
再者,这些番人大部分是传教士,而且堺町的港口停留的番商帆船数量很少,加上他与当地商人聊天中得到的信息,近年来番商越来越不愿意进入日本。
原因很简单,第一就是危险,自打上一任近畿霸主三好长庆病逝,整个日本近畿就陷入了一个混乱割据的环境,其中有许多势力是无法忽略的。
石山本愿寺的一向宗佛教势力对番人的排斥,纪伊国以杂合众为首的武装暴力集团横行,以三好家后裔安宅信康为首的安宅众在海上猖獗肆虐,这都降低了番商进入日本的意愿。
其次是利润下降,要知道此前番商带来日本卖的最好的货物是什么?
是火铳,也就是日本人口中的铁炮。
但随着日本乱世的到来,不少地方势力开始购买铁炮拆解学习,并且自行铸造,这使得火铳的价格在日本下降了很多,番商们的利润也随之下降。
所以,危险性上升,利润又下降,日本本地的货物也不够有吸引力,加上离得更近的月港又频频放宽贸易条件,这使得许多番商转而去月港或者去月港周边的港口等待月港的货船运货出月港。
堺町的衰弱已经成了事实,这不是一家走私商能改变的。
除非对方现在觉得自己能给他带来足够大量的货源,他才会觉得贸易这个话题值得拿上桌面。
但很显然,目前李旦觉得织田信长并不这么看自己,所以他更愿意相信,对方的目的藏在更深的地方。
尤其是对方问了很多关于大明地理人文以及朝廷政策相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一个走私商人能了解到的,商人所关心的通常只有货物和利润。
所以对方通过李旦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大致判断出了李旦的身份。
而现在他开口问能否保留一条贸易商路。
加上对方对自己官方身份的判断,潜台词恐怕是,能否有机会与大明朝廷接触。
织田信长盯着的是大明朝廷,而不是一条简单的贸易路线。
不过至于对方盯着大明朝廷的什么,李旦暂时还判断不出来。
“右大将,实不相瞒,其实这一趟船过来纯属意外,按理说我不该来这一趟。”
“那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你来了,你我也相谈甚欢,种善因,结善果,明国大人何不来一个顺水推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