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二经之辨(1 / 1)
《易筋经》中还有十二式,分别是:韦驮献杵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三式,四摘星换斗式,五倒拽九牛尾式,刘出爪亮翅式,七九鬼拔马刀式,八三盘落地式,九青龙探爪式,十卧虎扑食式,十一打躬式,十二掉尾式。
此十二式的作用是:通过外形动作辅助、引带内里调息,调出息后,再通过外形动作引带心肾交合,并且引带心肾交合的能量在周身各个经脉中运行。故而有些人将《易筋经》称之为导引术。
将《易筋经》称之为导引术是一个大谬,因为导引心肾交合的能量在周身经络中运行是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调息并且实现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现在人不明白调息与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而是以《易筋经》的外形动作去导引荒唐的反科学的“意念”,是完全错误的。整个丹道之术与内家拳中,根本就没有一点“意念”,因为意念与能量蓄发没有一点关系,意念绝不可能生成任何能量蓄发。
但是丹道之术的典籍和内家拳论中都有一个意字,有些人就把这个意字错误地理解为意念。这个意字的正确含义,将在以后内家拳部分做详细介绍。
现在说一下《易筋经》《洗髓经》二经的作用。
首先,《易筋经》是一本武学着作,而不是丹道之术的书,因为《易筋经》已经将丹道之术的能量蓄发提高到了涨筋腾膜的高度,这涨筋腾膜应该属于拳的高度了,其能量蓄发程度远远大于丹道之术的能量蓄发。
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改变物质,这是科学道理。无论是追求健身、养生、修行或者实战技击,都是在追求一种改变。健身、养生、修行追求的是身体由弱变强的改变,实战技击追求的是自身强大而让对手弱小的改变--------要想发生这些改变,只能由能量蓄发使然。所以,无论何种修行方法,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蓄发,只是能量蓄发的大小和方式不同而已。
丹道之术的能量蓄发是很小的,只习练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比丹道之术强大一些的能量蓄发是某些气功,这些气功本质上也是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只是加上了部分四肢百骸中的某些部位的能量蓄发。而最巨大的能量蓄发方式就是内家拳,因为内家拳的能量蓄发是内外合一的,内里是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外部是心肾交合的能量在经络中运行拉动周身三节生成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即内家拳的能量蓄发是周身整体的能量蓄发。内家拳的能量蓄发可以说是人体能量蓄发的极致。
从能量蓄发的方式来说,人体目前只有两种能量蓄发方式,一种是使用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即使用肌肉的紧张收缩进行能量蓄发,以肌肉驱动人体动作或者发力。另一种能量蓄发方式就是丹道之术和内家拳的以内里心肾交合的能量为基础的能量蓄发。
所以,读了这本书后,大家就应该具备慧眼,分清真假。现在为了博取名利,打着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招牌的各种功夫门派遍地都是,但是只要不讲能量蓄发的,或者其讲的能量蓄发方式超出了以上两种能量蓄发方式以外而达无中生有的玄幻地步的,都是假的骗人的东西。
其次,《易筋经》《洗髓经》二经,其中描述的是丹道之术和内家拳形成初期的练法,相比于现在的内家拳的习练方法,已经显得落后许多。比如说、守中、勿他想、集气、揉法、采精华法、以及《洗髓经》中介绍的一些练法,都比内家拳的以外三合为主的习练方法落后。换句话说,现在想习练《易筋经》,不如以习练内家拳的方法更容易达到调息和心肾交合的目标。
最后说一下,二经的确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家所形成的着作,并非佛家的东西。丹道之术和内家拳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艺。
并且二经所描述的功夫是一种实悟性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不去习练,那么仅凭想象是无法理解透彻的。般刺密谛对二经的翻译就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导致了其在译文中所附加的“般刺密谛曰”的内容有些是错误的,是与《易筋经》原文相背离的。
比如说《易筋经》原文中明确说明,筋就是人体经络,而般刺密谛曰却将筋当做人体组织结构去介绍。而膜也是心肾交合的能量运行到经络末端的周身皮毛之下所形成的能量膜,但般刺密谛曰却仍然把膜当做一种人体的组织结构。这就导致了现在的人们去练人体组织结构的所谓“筋膜”,结果大家都知道,那都是骗人的花架子,练不出来任何功夫的。
另外,般刺密谛翻译的《洗髓经》中说,要先练完《易筋经》,再练《洗髓经》,此亦为般刺密谛之谬误,应该先习练《洗髓经》,实现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的能量,才可能在经络中实现易筋。
但《洗髓经》中的内容,还不如《易筋经》中的内容具体而具有实际的可习练性。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所见的《洗髓经》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远没有《易筋经》的价值高。
一句话总结一下《易筋经》,《易筋经》是内家拳的开山之作,是把丹道之术与人体外形动作结合起来以生成更大的能量蓄发的过渡性着作,但其还没有达到目前内家拳的能量蓄发水平。内家拳就是建立在《易筋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体极致的能量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