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抬棺上疏(1 / 2)
“第二,主持察典的官员必须出以公心,率先垂范,将自己亲属中的不肖之徒清理出去。该降调的降调,该致仕的致仕,该罢官的罢官,只要掌握住这两条,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好!说得好!”孙珑拍案大喜,“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是这样想的,只要咱们把紧这两条,京察必然成功!多少次京察,还不就是卡在这个关节上!以往的几次京察,政绩卓着者得不到提拔重用,奸佞之徒继续为非作歹,正气不伸,邪气横行,朝臣们对此无不摇头叹息。咱们这次要独辟蹊径,决不能重蹈覆辙!可是——”
孙珑迟疑了一下说:“咱们坚决废除‘请教’这道程序,内阁官员们不干怎么办?”
赵南星不假思索地说:“既然朝廷让咱们几个人主持京察,咱们就等于获得了‘尚方宝剑’,也就有了神圣的职责和权力。既然想把‘京察’搞好,就不应当只看内阁的脸色。”
海瑞的后半生,处境一直不太顺。都御史鄢懋卿来淳安督导政务时,海瑞只是用最普通的礼节接待了他,还话里话外讥讽这位钦差大臣车马、随从太多。
这下惹恼了鄢懋卿,这家伙便唆使巡盐御史袁淳上疏攻击海瑞。当时,海瑞本已升任嘉兴通判,因鄢懋卿从中作祟,被贬为兴国州判官。过了好几年,才升为户部主事。
嘉靖后期,皇帝朱厚熜长年深居西苑,一心事佛,专注于斋醮,祈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朝廷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滥兴土木,给百姓带来许多灾难。朝中百官对此听之任之,谁也不敢劝诫。
其后有一段时间,谁一旦“逆龙麟”劝诫,轻者被降职、免官,重者被投进大牢,乃至惨遭杀身之祸。自杨最、杨爵被皇上治罪后,再也没人敢议论朝政得失了。
官员和百姓在公开场合大都缄默不语,朝廷内外以至民间,死气沉沉,没有一丝生气。嘉靖45年(1566)年,海瑞经过充分调查、准备,写了一篇彻底改革朝政的奏疏。
他带上奏疏,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打发走童仆,进京递上奏疏。此刻,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决心。如果以他一己官员之躯换得朝政改革,那么他将死而无憾。
海瑞在疏中,直言不讳地批评朱厚熜专心向佛、不问朝政,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
朱厚熜看到海瑞上的疏后,火冒三丈。一个已被罢官回家、“污迹斑斑”的老官吏,因朝中官员举荐重新入朝作官,本应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听从皇上和朝廷号令,管理好本辖区事务即可。而海瑞却特不安分,妄谈改革,滋生事端。
看起来,这老家伙特不识时务。朱厚熜大笔一挥,下令将海瑞逮捕入狱。
在狱中,海瑞受尽了酷刑,险些被折磨死。直到朱厚熜驾崩之后,他才获释,重返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