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阅读石头的来信(2 / 2)
办公室的热烈气氛像遇到热空气突然袭击一样,温度立刻升了下来,jasmin原先黝黑的脸却红得发紫。她能听懂一些华语。多少有点害羞。
办公室很大,大得像个大家庭,除了大卫和曾尼,同办公室的还有三位其他编辑记者,除了一个男的美编是菲律宾籍杰森。直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他的本名叫什么,也许是他们的本名太长,也许是大家习惯了用英文名来称呼。其他都是女的。一个是华人,另外一个是印度裔。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女人的姿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曾妮,她们是社里数一数二漂亮的女人,在曾尼到来之前,三人为了争第一(包括编辑和拉广告水准)明争暗斗面和心不和。光茫照人的曾妮一来,她们一下就变成了三只麻雀,一开始便联合起来对付曾妮,气氛十分紧张。企图把这个新社长给气走。和曾妮相比,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他们的资历。
很多女人的少妇时代往往比少女时代精彩,曾妮无疑是这样的女人,尽管我没有见识过她的少女时代。如果说少女时代是她的黄金时代,那么少妇时代就是她的经典时代。少女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少妇是随时都要胀裂的石榴,看见含苞待放的花朵,男人只能咽口水,看见随时胀裂的石榴,就难免流口水。
反正石头一看到曾妮就流了一缕看不见的口水。从此以后,这缕看不见的口水就像关不紧的水龙头,滴滴哒哒不绝如缕。
在吸取了几次教训之后,见女人就捧的石头再也不敢当着她们的面单独奉承某一人,尤其是曾妮,要么操持沉默,要么各打25板,皆大欢喜。不过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奉承曾妮是出于真心,奉承她们三位是出于虚心。
由于石头的奉承水平较高,很快便成了办公室里最受欢迎的人,每天都有人帮我倒水抺桌。但这又带来副作用,我越是受欢迎,就越不受某人欢迎,我和她们相处得越好,和杰森的关系就越紧张。本来,杰森的编辑和文字水平在社里是一流的,我一来,他就成了末流。
初来乍到,他不懂摄像,只好跟在大卫屁股后头到处实习。大卫是圈里的名记,知名度高,熟人特别多,他们看到扛着摄像机的我,便问他:“大卫,带徒弟了?”如果是半生不熟的熟人,他就点点头摆摆手,继续带着我朝前走;如果是很熟的熟人,尤其是领导,他会停下脚和他们交谈几句,握握手,并且把我广告一番:“这位是作家,专门写爱情小说,很有名,是我社唯一的作家协会会员。”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心想你这是夸我还是损我呢,这年头的爱情小说就等于黄色小说,再说了,作家算个球,作协会员算个屌,在领导面前最多就是个革命军中马前卒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石头还是喜欢跟着大卫。这个高山族大汉好色,却没什么诚府,好打交道。出去采访,干部领导一个个像往肉里注水的黑心屠夫,总是把我们往死里灌,如果不是大卫关键时刻替我两杯,我肯定每次都要现场直播。按理说,大卫是我的领导,应该我替他才是,这点特别让我感动,经常讴歌他爱兵如子,这么一来,大卫替酒的力度就更大了。其实呢,我原来比大卫还能喝,自从有一次把胃喝出颜色之后,就不敢那么玩命了,我死了不要紧,老婆孩子怎么办?孩子才8岁,老婆也早已下岗,长得又不怎么样,一家三口全靠着我,要是我死了,她连改嫁都困难。所以为了老婆和孩子,我必须活着,可是活着就必须喝酒。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高级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都没有;普通干部不喝酒,一点前途都没有;厂长经理不喝酒,一点业务都没有;老百姓不喝酒,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我还要补充一句:记者不喝酒,一条新闻都没有。所以无论如何,酒还是要喝的,只要不喝出血就行。
大卫当然也喜欢我跟着他,他的摄像技巧在社里是最好的,在媒体圈里都小有名气,可他的文字功底实在太差,一篇二、三百字的稿子,没有一个小时绝对写不出来,按说新闻期刊稿子都有套路,摸准了套路,一二三四五往里套就是了,小学生都会写。不是我吹牛,像我这种有文学功底的人,弄新闻写专访简直易如反掌,所谓的新闻,尤其国内新闻,说白了主要就是各级领导的活动。领导活动的主要有三:一开会;二下基层;三会见国宾。这三项内容的版面语言,又是千人一面,百人一腔,好写极了。例如:代表、议员之类的会议新闻,开幕必是隆重,闭幕必是胜利,形势必是大好,成绩必是主要,领导必是正确;其它会议新闻,只要会写“领导、主持、讲话、重要、及时”等几个单词,串起来就是好新闻。比如:会议由XX主持,XX作了重要讲话,XX指示很及时;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的新闻,总是这样:调研没有不深入的,现场没有不亲临的,考察没有不全面的,对成绩的肯定没有不充分的;领导会见国宾的新闻,内外有别,外宾会见一定友好,欢迎一定热烈,贸易一定互补,前景一定广阔,交谈一定坦率;内宾(代表、英模等)会见一定亲切,关心一定非常,询问一定详细,鼓舞一定巨大等等……
奇怪的是,大卫对这个套路虽然了如指掌,可就是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像阳萎患者一样,一动真格的就不行,而且十几年来不见长进,每次都难得跟生孩子似的,尽管每次都能生下来,真是不可思议。要是他有杰森一半的文笔或者有我三分之一的文笔,早就调到国家级刊物去了。
这也难怪,当总编之前,大卫是在高山族种茶叶的,要是不离婚,他可能还在阿里山里接待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呢。那时,为了扩大阿里山茶叶蛋、阿里山茶叶的销量,他自制了宣传单,还编辑成册,附加景点导游,居然还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有些小老板甚至还愿意出广告费,登在他的小册子上,尝了甜头,他就把宣传册做的更精美了,广告也越来越多。
因为这样的成功,对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益处,大卫被旅游局的领导调到地方政府宣传科,专门宣传旅游版块,后来宣传手册内容还增加到保健,营养和八卦新闻等,册子自然越来越厚,变成了一本装订优美的阿里山杂志。阿里山杂志社他既是社长又是兵,因为整个杂志社只有他一个人。
杂志社建在山上,从山上到山下,有九里之遥,山脚距县城却不到一里。当时受条件限制,山上没有修建盘山公路,交通十分不便,大卫一般一个星期只下山一次,逢年过节还要坚守岗位。所有的材料都是在网上拼凑而成,或者直接从国外的英文杂志上借过来,请几个大学生翻译成中文,就变的有点不一样,既高级又时尚。后来,他还被领导派到新加坡国大新闻传媒系去进修了。
信就写到这里,他说,后来的故事,下次写信再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