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灾后救援(2 / 2)
他的人明明来报,霍非直接去了灾区,根本没来州牧府啊?
明明他已经安排了三百府兵,在州牧府埋伏,只要他一声令下,就将季清哲关押啊?
为什么霍非会在这里?为什么他的府兵一个都没出现?
这时,霍非将腰间的佩剑抛给季清哲,季清哲从鞘中抽出,众人这才发现,那是青铜天子剑,代表着‘如朕亲临’!
季清哲将长剑指向上空,对着众人道:“魏泉意欲谋反,魏家、蜀中士族,皆有参与。
现依大夏律法,本官代行帝令,查抄魏家和蜀中士族,魏泉剥夺官身,判斩立决!”
魏泉瞬间两条腿软的跟面条一样,他本是士族子弟,从入仕以来,虽然也几次面临生死。
如鞑子入蜀,但他被家族保护着,根本没有直接面对过敌人,也没有直接面对过死亡。
他知道女帝重百姓,自认为对百姓已经够好了,除了奴籍,分配田地,严禁家族中人抢夺百姓的田产和女人。
但让他把百姓的命,看的和士族一样重,他是怎么也做不到的。
不过是如草芥一样的普通人,死就死了,还是死在天灾之下,又不是他杀的,凭什么让他负责?
李凌薇就是看他们这些士族官不顺眼,才百般找理由苛责而已。
还就不信了,难道因为这点事,她还敢杀了我不成?
她才登基,就敢杀重臣,百官肯定不依。更别说他背后还有士族。
可是现在,看到眼前的青铜天子,看着一身戎装的霍非,听着季清哲如地府阴差一样的夺命判决。
他才意识到,女帝真的会杀他!并且,都不带给他求情的机会。
一个二品大员,就算判了死刑,也该弄回京城,三司会审,经过漫长的取证,他的家人在背后找关系。
最终死刑会变流放,正德帝年间,别说二品大员,就是五品文官,也没有因失职被朝廷判死刑的。
最多,就是自裁谢罪而已……
现在,不光他要死,还因为他那几句气头上的话,连累了魏家……
他瞬间脸色雪白,汗如雨下,双唇颤抖的尖叫道:
“我要见女帝!本官乃二品大员,季清哲你没权力判本官死!”
季清哲将天子剑往他面前一举,冷冷地道:
“在你意欲谋反之时,就没有见女帝的资格的。
实话告诉你,临行前女帝下了秘旨,只要你赈灾得力,肯将功补过,便饶你一命。
可惜,你没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杀了你,以慰三县百姓的亡魂!
带下去,赈灾结束之后,本相要当着所有灾民的面,送他上路!”
霍非手一挥,两个士兵上前,将全身发软的魏泉拖走,因他一直骂季清哲,吵着要进京见女帝。
被士兵拿臭抹布将嘴堵住,仍到了之前关押民兵团的地牢。
他一进去才发现,自己的亲信官员,府兵首领,魏家要员,皆已被关押在地牢。
这才反应过来,他以为自己拖住了季清哲,给府兵机会动手。
实则季清哲也在拖住他,让霍非有时间行动。
而对蜀中极为熟悉的霍非,再加上民兵团的协助,很容易就将他的亲信全部抓了。
不该心软的!应该在抓到民兵团的时候,就将他们全部杀死!
那群人才是真正的女帝走狗,对女帝的话,对大夏律法,当金科玉律,比什么圣人言,神之预,还要听!
再就是,在知晓季清哲和霍非入蜀之时,就应该布下埋伏,将两人暗杀。
再抢走他们带来的物资,刚好可以做为军资,带蜀兵杀出蜀中……
直到此时身陷牢笼,魏泉依旧死不悔改,依旧在想着怎么翻盘。
好在季清哲没有当场杀了他,只要等着季清哲和霍非,也被那些灾民反噬,魏家人来救出他,他还是有机会的。
他们以为灾民是那么好安抚的吗?灾民的胃口是越喂越大,凭他们带来的物资,怎么可能安抚得了八个县的灾民?
若他们也挺而走险,选择了跟自己一样的路,靠杀灾民来赈灾,那时季清哲就没理由不跟魏家合作了!
可魏泉不知道的是,这地牢被龙游军看护,还有一台旋风炮坐镇,别说魏家,就是所有蜀中士族联手,也救不出他来。
并且季清哲和霍非带的物资,并不是他看到的那一丁点,送物资的船,一艘接一艘地进了嘉陵江。
霍非利用自己在蜀中的人气,动员起别的州城百姓,将物资运往灾区。
如此一来,龙游军就能将全部精力,放在救援和重建家园上面。
那三个县虽然被埋,但还是有一些百姓被困在地道,或是山洞中,只要听到哪里有活着的人。
不论是怎么样的环境,龙游军都会无所畏惧地去救援。
季清哲有意将这场天灾之中,兵与民的团结告知天下,让百姓有意识,天灾并不可怕。
天灾并不是什么天罚,只要兵与民一条心,不论什么样的灾难,我们都会闯过去。
所以他带了几个报社的编辑,每天写最新的救援稿子,登在蜀州报上,发往各地。
这个效果不是一般的强,因为余飞龙从岭南送物资,往来带回蜀中的消息,加上报纸上的详细报导。
很快海商都知道,给他们贡蜀茶、蜀丝、蜀锦的蜀中发生地震,无数百姓等着救援。
海商协会自发捐款,当然,这也是余飞龙和地方民兵团,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原因。
报纸专门列出一栏,写着每个协会捐款数额,因为标的是协会长的名字,一夜之间,那个协会就名满天下。
如南洋香料行捐银十万两,行长邓文先的名字写在捐银后面,这份报纸传到各州各地之后。
南洋香料行的香料,瞬间卖断了货,被百姓称赞是义商。
商人最会抓机遇,一看这机会太过难得,登上蜀报不说,名声就此也变好了。还会愁生意难做吗?
一时商行都争着往蜀中捐物资,嘉陵江上的船都排成长龙,蜀州报上的捐款名单,占了个半个版面,都没列完。
而有些商行想趁机发灾难财的,如提高粮价之类,都不用官府出手,同行都能将他们喷到关门大吉。
更何况朝廷有明文规定,趁天灾哄抬物价的商户,是犯重罪。
季清哲一算发现,如此一来,这次赈灾朝廷根本不需要花多少钱,就用商人的捐款就够了。
不光能重建三县,能补偿八个县的受灾百姓,还能给蜀中数个危险山区修护山道……
事后跟女帝商量一下,给捐款最多的几个商行,赏一个‘义商’的牌匾,他们也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