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朱标视察(1 / 2)
朱标巡抚湖广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但朱标人却一直没有去藩司衙门报到,藩司衙门的大小事务实际上还是由副使打理。
事实上朱标并没有去藩司衙门,而是径直去了新化,这朱标也是个耿直之人,做事知道轻重,朱元璋要他给李翰林恩惠,笼络人心,他便将拉拢李翰林作为此行的主要任务。
朱标这个人虽然后来死的早,但在大明也绝对是个人物,为了他朱元璋可是煞费苦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是嫡长子,按照当时的祖制,朱标绝对是大明江山的第一继承人。
龙凤元年(1355年),朱标出生在商人陈迪家中,虽说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是郭子兴帐下的一个将领,但朱元璋却没有轻视朱标的教育,自己就是农民出生,吃的就是没有文化的亏,那是的朱元璋已经小有职权,在教育这件事情上他可没亏待朱标。
朱标六岁之时,朱元璋便找来了当时的大儒宋濂来给朱标讲授学业,也正是朱标自小接受的都是最佳的儒家文化,所以跟日后朱元璋的思想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朱标没有一点朱元璋那种暴躁的性格,取而代之的是温厚和宽容,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朱元璋愈发喜欢长子朱标。
龙凤十年,朱元璋进入应天府后,根据大臣们的建议朱元璋便在这应天府自立为吴王,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朱标也自然做了吴王的世子。
在朱标十三岁之时朱元璋让其回家祭祖,在祭祖前曾这样告诫朱标:
古代之君之所以贤德,就是因为知晓百姓的疾苦从而在位期间勤俭持国,你生而富贵,长年生活于安乐的环境中,这次外出要沿途浏览观察民间疾苦,体恤民情,回到家乡后要认真访老,这样你就知道我创业有多不容易。
此番话更像是老一辈君王在交代新一代君王如何管理国家,可见朱元璋是真的认定了朱标,要知道此时的朱标年仅十三岁。
不过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对他的期望,在回去的路上谨记朱元璋的教诲,这也导致朱标在做上皇太子后依旧去各地巡察百信是否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朱标顺势从世子改封为皇太子,整个过程中无一异议,可见朱标不仅得朱元璋的欢喜,更得大臣们的信任。
为了将朱标打造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朱元璋在给太子选择班底上可谓煞费苦心,最终选出了一套豪华阵容来辅佐朱标的政事和军事。
左丞相李善长是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是太子少傅,常遇春则是太子少保,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教导过朱标,比如说杨宪、冯胜、汤和、刘基等,要知道这些人可是大明的半壁江山,可见朱元璋对朱标器重到哪种地步。
在朱元璋和一众文人的指导下,朱标虽是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中但却没有学一点纨绔子弟的坏习惯,在学习上虚心求学,在为人上慈善且殷勤。
朱标的其他弟弟之间多有争端,每次都是朱标出面给他们做和事佬,于是朱标在一众兄弟间的人缘也是最好的,没有人敢违抗他。
朝堂之上虽说朱元璋是其父亲,但每当朱元璋有不好之处朱标都会指出,但有一次宋濂因为牵扯到了胡惟庸案要被杀头,还是朱标出面拦下了朱元璋的举动,以太子身份阻拦皇帝,这事放到历史上都真没几个太子能做到。
在护犊子第一的朱元璋的保护之下,在清理了大明众多有威胁的大功臣的情况之下,只要朱标不出意外,他将是大明最好的皇帝,除了少了那么一点残暴。
进入县衙,太子亲兵鸣锣开道,铜锣都是四人齐抬,示意四海升平,太子龙榻是八人齐抬,示意八方安定。
对一个普通的县城来说,有些人活了一辈子都难见到这样的礼仪,若非王室成员中地位至尊者,谁能受得起这样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