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奸臣天下(2 / 2)
“是因为,岳飞将军的遭遇,让姐夫你寒了心。”白秒一道。
韩将军没有回头,继续道:“我十五岁就入了行伍,征西夏,擒方腊,抗金贼,身经百战,何曾退缩过?岳飞初出事时,我又何尝没有仗义执言?可结果呢?当时的情况,我若不退兵、交出兵权,加上在苗刘之乱中救驾有功,只怕也会跟岳飞一样的下场,安能有今日的全身而退?如若那样,这世上不过又多了一门冤魂野鬼。他秦桧还是秦桧,依然是权倾天下的相国。如若仅仅是我一身也就罢了,可这一大家子老老小小,还有那些跟随我出生入死的一众兄弟和他们身后的家人亲眷,我不能不为他们着想啊。我们抗金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天下太平,老百姓能过个安身日子? 这些人又何尝不是老百姓?何况,战与不战又岂是我们一介武夫所能做主的?”
白秒一:“那姐夫的意思是?”
韩将军继续道:“秦桧此人的卑劣品行,也不是今日才有。早在绍兴元年,秦桧任参知政事时,当时的宰相范宗尹大人建议讨论崇宁、大观以来的朝廷滥赏之事,他先是极力赞成,但当看到当今皇上坚决反对时,又连忙附和皇上,并以此为由竭力排挤范大人。如同墙头之草左右摇摆,落井下石。要知道看,他与范大人一向交好,他刚从金营回来时,正是范大人力保他的忠心,也算是他的恩人。后来范大人被罢相,他就扬言有二策可耸动天下。仅仅一个月后,他就上下钻营成功拜相了。”
“再说他和金人勾结的事。秦桧被俘到金地三年后,于建炎四年突然带着妻室奴仆和大量财物归来。他自称是杀死了看守他的金兵,夺船南逃回来的。这话当时就有很多人颇为怀疑。当时,挞懒正率兵进攻山阳。想他秦桧一介文臣,在四周都是金人的情况下,杀死看守的金兵夺船,岂是他能轻易做到的?如若金兵这般草包,那些被俘的宋人岂不是很多都可以像他一样逃回来了?一回来,他就主张议和,提出了‘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了草拟的和议书。”
“当时的皇上是什么心思呢?靖康之变后,当今皇上被推着坐上了皇位,历经颠沛流离,心惊胆战地整整逃亡了三年多才稍微安定,期间唯一的儿子也被惊吓致死。作为一个才二十多岁,之前没经过什么事的新皇帝,他厌倦了这种战战兢兢的生活,内心对金人已经产生恐惧,太害怕交战了。”
“另一方面,当时的主战派中,以岳飞为首的一众将士一心主张北伐‘收复河山,迎回二圣’,可是迎回二圣后该如何安置?他们没有想过,但皇上不会不想,二圣回来了,这皇位该归谁?臣子们的心里又会支持谁?自然,这些心思,他作为皇帝,不能明着提出,这时候,他急需一枚深深懂得他心思的棋子。而秦桧议和主张,正好迎合了皇帝的心意,于是他开始重用秦桧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然,能洞悉皇上内心深处那点小心思的不止他秦桧一人,但能够毫无底线地迎合皇上,并能帮皇上把事儿办成的,除了他秦桧,朝中难以找出第二个人。像赵鼎这样的老臣就算知道了皇上的这些心思,也会拼命劝谏阻拦。但秦桧不会,他只会利用机会为自己攫取最大利益。当时的皇上又年轻,本就心志不坚,他秦桧却已是久经沉浮的老谋深算之人。他掌握了皇上的心思不仅不劝,更引着皇上一步一步向自毁长城、议和求荣的路上越走越远。”
“绍兴三年底开始,金国跟我们边打边议和,而他们提出的议和条件与秦桧的主张不谋而合,如果不是提前商量过,何以会这么凑巧?绍兴四年秋,完颜挞懒甚至直接对我方议和大臣说:‘我们的一些想法,秦桧都了解,有什么不明白的,你们问他就可以了!’秦桧与金人的勾结不是明摆着吗?”
“但这些事看在皇上眼里,却认为秦桧在金人眼中有影响力,能帮他促成何谈。他在金地到底干了什么,他自己知道,朝野很多人心里也都有数,皇上能不明白吗?可他还是要重用秦桧。绍兴四年到五年,我和岳飞、吴玠、吴璘等武将,逐渐构建起了一条抗御金人的稳固防线,抗金形势一片大好。而皇上不但不想着抗金怎么收复失地,反而以此为支撑,作为与金人谈判的资本,派魏良臣、王绘到完颜挞懒那里求和。使臣回来不久,皇上就马上着手给秦桧复官!”
“绍兴七年底,金国表示愿意议和,并答应归还道君皇帝的梓宫及皇太后,还答应把河南归还给大宋。次年三月,皇上再次任命秦桧为宰相,全权负责议和。”
“宋金议和的消息传出后,遭到朝野激烈反对,举国哗然。连临安府老百姓都帖出‘秦相公是细作!’的榜。 枢密院编修胡铨则直接上疏,请求皇上处斩负责议和的秦桧以谢天下,并将文章直接散发到民间,以求博取广泛支持。当时举朝为之震动,这不仅让皇上难堪,更是让秦桧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但碍于大宋不杀文臣的祖训,秦桧便以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其除名,并贬到昭州管制。最后幸亏在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大臣的多方劝阻和营救下,秦桧迫于公论,不得已才将胡铨改放到广州去监管盐仓。”
“除了胡铨,还有前宰相赵鼎大人,因在议和问题上与金据理力争,与秦桧意见不合,后又因立嗣一事让皇上不快,秦桧乘机排挤赵大人,使其被免职”。
“对于秦桧打击我等主战派的种种作为,皇上心里岂有不明白之理?但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议和正是他所要的结果。他需要秦桧这么一个帮手和挡箭牌。而秦桧对皇帝也早已心领神会,运用各种手腕打压反对议和的声音,最终达成了第一次议和。”
“摸准了皇上的心思后,秦桧愈发肆无忌惮,无所不用其极,不惜出卖忠臣良将以求讨好金人,最后又将手伸到了我和岳飞这些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的抗金将士身上。”
“绍兴十年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再次南下。但在我们一众将领的奋战下,我军先后击败金军主力,北方恢复形势一片大好。但这些来自前线的辉煌战绩,不但没让皇上坚定收复失地的信心,反而让他和秦桧担心影响了他们的议和大计。”
“另外,当年我大宋太祖皇帝本身也是以武将之身,通过政变而得天下。大宋一直对我等武人掌权一事非常忌讳,一向崇文抑武。而当今皇上自从南渡以来,又曾亲身经历了苗刘兵变,唯一的儿子也因此夭折,绍兴七年又发生了淮西兵变。而我们这些武将们却都拥有了自己的亲兵部队,老百姓称我们的军队为‘岳家军’、‘韩家军’、‘刘家军’。岳飞本人更是成了老百姓心中顶礼膜拜的大英雄,在民间声望甚高,岳王庙建的到处都是,远胜于皇上。这些都成了皇上的心头之患,时时刺着他。而岳飞身为武将,却浑然不觉,还曾插言皇上立嗣之事,尤其让皇上忌惮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兀术又因屡次败在岳飞手下,金军上下都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岳飞的存在让金军闻风丧胆,如鲠在喉。于是面对秦桧主动提出的议和请求,金兀术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于是皇上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秦桧一边与金人议和,一边派人构陷岳飞。特意派了与岳飞素有嫌隙的爪牙万俟卨做言官,向朝廷诬告岳飞,罗织了许多罪名。又唆使何铸、罗汝楫等先后上书弹劾。岳飞见状,只好上书请辞。但秦桧还不肯罢休,他知道张俊与岳飞不和,就煽动张俊诬告岳飞部将张宪阴谋兵变,意在迫使朝廷归还岳飞兵权。而后乘机将岳飞和岳云、张宪抓进了大理寺。”
“然后,他先命御史中丞何铸审讯,但何铸并未查出岳飞的罪证。秦桧气急败坏,就改命万俟卨负责审问。万俟卨也找不到岳飞的任何罪证,便捏造事实,又迫使岳飞的部将王贵、孙革等作证,诬陷岳飞。”
韩将军说着,似乎不愿再提及那段黑白颠倒的往事,说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