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莫非陛下只爱财不爱民?(2 / 2)
其实,不发内帑除了那个办法,还能有什么办法。万历心里想的就是这个办法,只是他不能明说,要逼大臣说出来。最后,大臣们妥协了,上奏章申请再加税以筹饷。
别的奏章都是石沉大海,这种加派的奏章,万历都是秒回的。朕同意,请各部,各地方赶紧收税,调兵遣将!三饷中的辽饷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军饷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大臣们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先是一波辞职,再接一波开骂。贵州道御史萧毅中首先出来开骂了。他拱了拱手,说道:“各位,小弟忍不住了,先骂为敬。”
萧毅中的奏章中言道:“自古以来,没有三十年不郊、不庙、不朝之天子。皇帝您是第一个。大臣们的奏章,十报九不批。政务停滞,政令不通,天下能不乱吗?如今,只有选任良臣,广纳谏言,才能安天下。”
接着,江西巡按张铨对加派的后害,更是深恶痛绝。
在奏章中,张铨言道:“自古历朝历代之乱,起于民穷财尽。本朝战乱不断,军费逐年上升,国库入不敷出,天下赋税加重,先是每亩加征三厘,后又加至七厘,现已九厘。天下穷民何堪重负?
民为天下之根本。民财犹如腹心之血,一旦干涸,内忧更甚于外患。如今,皇宫里金碧辉煌,金银堆积如山。这些钱财置之不用,与瓦砾粪土有什么区别?发帑之请,百诉不应;加派之议,朝奏夕准。
莫非陛下只爱财不爱民?岂不知先有民,再有财。民财括尽,何以养家,谁来守边?望陛下慷慨发帑,减免赋税,收民心而振士气。”
莫非陛下只爱财不爱民?这话说得很到位了。对大臣们的指责,万历依然是充耳不闻。但这时候的他也不因那个大臣骂了自己,就砍了谁的脑袋。这一点,万历比一些皇帝做得好。起码,他让你们骂。当然,听不听是他的事。
随着第二批援辽客兵陆续北上,熊廷弼的辽地战略方案也制定出来了。在奏章中,熊廷弼提出点六点意见。
第一,奴势强大,拥兵近十万,不宜进剿,恢复旧地。只能分兵险要,以守为正招、稳招。
第二,四路把守战略总共需要十八万士兵,九万匹战马。
第三,辽人不可用,须征调精壮士卒守辽。
第四、每年须拨给我324万饷银、180万石粮、97.2万石豆、2160万束青草,以及船费、车牛费、人工费和战车、火器、盔甲、弓箭等,一毫都不能少。
第五,各地派来部队兵不成兵,马不成马,容臣挑选后,不合格的全部遣返原地,重新补兵,不得再以瘦弱新兵凑数。
第六,在十八万精兵基础上,再增二、三万新兵为预备役部队,有备无患。
万历皇帝还是十分支持熊廷弼,同意了这个用兵方案,可是户部、兵部直接傻眼了。十八万精兵再加三万预备役部队,这不是当时国库可以支撑的。
关键是万历只是嘴巴上支持,皇宫中的内帑依然是不发。熊廷弼的计划至少每年要花八百万白银,是每年!
辽乱不止,新祸又来。宜镇同时也急报夷人兵犯边境,军士三月无粮,请朝廷速速来援。兵部尚书黄嘉善头痛不已,直接把大印一扔,回家养病了,让左侍郎杨应聘暂代。李汝华更是烦躁,他不但管户部,还管吏部,但偏偏无计可施。
虽然头疼,但户部、兵部还是尽可能地支持熊廷弼。不久,兵部向万历回报,辽镇现有士兵名,有名客兵在路上,有名客兵尚未起程,还缺三万多士兵,正在协调。户部回报,熊廷弼所要粮、豆正在陆续运往辽地,只是这每年八百万饷银一时还难凑齐。
从辽东经略的角度来讲,当然是希望援辽的部队越多越好,但是站在户部、兵部的角度来说,由于皇帝有帑不发,缺官不补,现有条件是无法满足的。一个是筹饷难,财政负担不起。另一个是调兵难。
各地方主官怎么舍得调自己精兵强将去辽东,特别是九边军镇。九边是指边境上的军事重镇,初期设立九个,后有新增,泛指边境军事基地。站在地方的角度来看,辽东镇也只是九边之一。辽东有防卫的任务,其他军镇也有。
何况这是已经是第二次大规模调兵援辽了。再把精兵强将调去辽地,一旦有外敌入侵,或者是爆发了农民起义,本地精兵全调走,那真的是死翘翘了。
所以,各地巡抚纷纷抗议。如赵士谔明确回复,从宣府调四千兵绝不可能,最多再调一千兵。如董国光回复,延镇已调兵不少,现又再调五千兵,将来延镇以何兵御敌,请朝廷免去我的职务,另选能人。
也有一些巡抚干脆以生病为由,递交辞呈,反正这活干是死,不干也是死,不如辞职。
对各地巡抚的辞职信,万历通通驳回,不准辞。最搞笑的是陈所学,连续上好几道辞呈,万历皇帝都同意了。结果陈所学刚打包行李,准备回家养老,人事任命书下来了,新的巡抚人选居然还是他。气得陈所学直发癫,这不是辞了个寂寞。
接着,各地客兵援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尴尬的事情。很多援辽的客兵出现了大量逃兵的现象。比如保靖彭象乾之援辽兵路上跑了3000多人。袁大有领1000兵援辽,路上跑了800人。
钱国卿所领的士兵在拿到开拨银后,在北上援辽的路上全部逃光,只剩钱国卿一人入辽,不知这哥们单骑入山海关时的心情如何。古有千里送鹅毛,今有单骑入山海。
淮地之援辽部队到了登州,按计划应渡海入辽,但以“以修船候风为名逍遥逾岁”而不渡海。也不知道这帮兵痞在等什么风,反正就是赖在登州一年多不走。而辽东的情势一日不如一日,兵部急得派守备李际阳督促这帮兵痞入辽支援,结果闹出兵变,李际阳差点把老命搭在军营内。
又如胡良相领兵到了山海关,但却死活不肯出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