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勤王大军(1 / 2)
大将之事可以稍后再定夺,但是这主帅一事,要怎么办,谁能挑起这大梁。
崇祯想了半天,实在没有人选。
朝中这些文武官员都是一群饭桶,平时打嘴炮厉害无比,说干实事了,没有一个中用的。
京城里没有合适人选,不代表地方上没有。
这时有大臣提议,让现在已经闲赋在家的帝师孙承宗出任征奴元帅。
崇祯听说孙承宗这个名字时,顿时眼睛一亮。
对啊,怎么把这个老大人给忘了。
上一次建奴包围京师时,就是急召孙承宗老大人回京,运筹帷幄击退的后金军。
看来这次还是要请老大人回来才行。
于是崇祯马上下旨,急召孙承宗回京听任。
孙承宗是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后又出任蓟辽都师,建立宁锦防线,弄得建奴每次入关不得不绕道千里从蒙古借道。
要说后金最恨的人是谁,袁崇焕算半个,这个孙承宗肯定排第一,当然,现在多了一个张梵。
召令一出,十几骑快马就出了京师,几天后,各大军镇就接到进京勤王的召令。
这可把各军镇的总兵整了个措手不及。
现在到处都是民乱和起义军,自己镇压叛乱都来不及,哪还有能力进京勤王啊。
但是没办法,皇帝都下了召令了,人手再紧张,都得挤出人入京啊。
就这样,这个军镇出一两千人,那个军镇出二三千人,就跟小溪入江一般向着京师汇集而去。
孙承宗本就在北直隶,建奴入关的事他也有耳闻,正发愁呢,皇帝派来宣旨的人就来了。
由于事出紧急,就直接派的锦衣卫的一个千户带着十几个随从骑马日夜不停赶来的。
虽然崇祯上台后裁撤了厂卫,但是还是保留了极少一部分锦衣卫留任。
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出门的仪仗队,大殿里的背景墙大汉将军都出自锦衣卫。
那宣旨的锦衣卫千户见到孙承宗后,先问了一句:“孙老大人,皇上让卑职先问老大人一句话,老大人请如实回答。”
孙承宗不知道皇帝要问自己什么话,连忙拱手说道:“不知皇上要问老朽什么话。”
那个千户大声说道:“孙老先生,还能饭否。”
孙承宗听完后马上热泪盈眶,连忙跪下,向着京师的方向着磕头,嘴里说道:“皇上,老朽虽老,尚善饭。”
那千户这才拿出圣旨来,孙家人见到圣旨,连忙呼啦啦跪下一片。
圣旨中说封孙承宗为征奴元帅,统领天下兵马,讨伐建奴。
念完圣旨后,那千户将圣旨交给孙承宗后说道:“孙大人,事出紧急,还望孙大人抓紧时间入京才是啊。”
孙承宗点点头,给身后的一个家人递了个眼色,那个孙家人连忙退出去,很快的又走出来,手里端了个木托盘,里面放着两锭银子,一个五十两,一共一百两。
孙承宗接过托盘,将那一百两塞到那个千户手里说道:“郭千户一路辛苦了,这点银子,请各位兄弟喝杯水酒,老朽这就收拾东西进京复职。”
那个千户看到银子,心情那个激动啊,但是还是脸露难色的说道:“孙大人客气了,那卑职就代各位兄弟谢过孙大人了,那我们就先走一步回京复旨了,那咱们京城再见了。”
说完,收好银子,那个千户召集手下,出了孙府,骑马离开了高阳城。
孙承宗收好圣旨,他的一个儿子走过来说道:“父亲大人,你都这把年龄了,还要挂帅出征,孩儿怕……。”
孙承宗摆摆手说道:“不用担心,现在朝廷正是多事之秋,难得皇上还记得我这将死之人,记住,我孙家满门忠烈,只有战死的孙家人,没有投降的孙家人。”
“父亲。”
“爷爷。”
“老爷。”
孙家人这时都抱在一起哭泣,孙承宗这一别,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你们在高阳要一切小心,建奴这次入关来势汹汹,高阳也不是安全之地,孙鉁,去给为父收拾衣服换洗的衣物,然后随父入京。”
孙鉁是孙承宗的次子,考中过举人,但是一直考不中进士,所以也没有出任官职,就一直跟在孙承宗身边,打理着家族生意。
“是的父亲,这就给您收拾东西。”
随着孙家人开始忙碌,孙承宗也在次日,乘坐马车,带着次子孙鉁还有几个家丁就往京城而去。
而大明各个军镇的勤王大军也开始在京畿一带汇集。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由于这些各地勤王的军队都是客兵,有辽东来的关宁军,也山东来的卫所兵,河北本地的军镇也有,山西的也有,江西,湖南的也在路上。
按照大明规矩,客兵路过,当地官府是不会准备大军当天的粮食的,除非是驻扎下来,才会提供第二天开始的粮食供给。
孔有德造反时,就是遇到这样的事,路过这个县时,县官不给粮食,让他们去下一个县城。
下一个县城的官老爷也不给粮食,理由是第一天来,不提供粮食,让他回上一个县城去驻扎。
就这样几个县来回推诿,搞的孔有德部队好几天得不到一粒粮食,这才造反的。
现在这些勤王的客兵又遇到了类似的事情,那些县城又不提供军队的粮食,而且就算拿钱买,那些县城里的粮商还乘机涨价,高价卖粮食给这些过境的客兵。
搞得勤王大军怨声载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