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另类屯田(1 / 2)
就算是于夫罗已经比较相信张杨,可为了匈奴族整体的安全着想,这个转型还是要经历一个实验,验证的阶段的。
于是刘豹,这个于夫罗一开始就认定的对接人。
这个也就比张杨年长几岁不满20的年轻人,便带领着500人的队伍,随着张杨离开了这个匈奴族组成的大部队,向着九原县的地界,进发了。
张杨这个军侯,名义上是朝廷的军官,可实际上张懿并没给他安排什么实际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也是唯一的一个任务,就是出使右贤王带领的匈奴部族。
原本的计划就是这趟差事走完,他就回到云中郡,整编郝萌带领过来的300多人马。
好让自己实际拥有的500部曲满员。
没想到右贤王于夫罗直接给了他500人,还是带着马匹的纯骑兵。
这就让他没办法回去云中县,只得继续修书一封,让郝萌带人来九原县汇合。
匈奴现在和朝廷之间,说好听点是若即若离的关系。
按照张杨的理解,是已经处于民族大融合初级阶段的这么一个时期。
不要说匈奴了,基本上汉朝廷和塞外的这些胡人,在边境地带都有联军这种形式存在。
幽州那边是和乌桓组成的联军。
凉州那边是和羌族组成联军。
并州这边就是已经势弱的匈奴。
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格局。
汉朝廷的怀柔政策就是这样,先把女子送出去,然后通过血脉关系变成亲戚。
然后经过数十年的联姻,亲上加亲,让各胡人族高层和汉朝这边的高层实质上都变成一家子。
虽然还胡人的叫着,那也是民间的叫法,民族之间的间隙早已经没有了那么明确的深度。
深究起来,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存在。
关键是胡人们也愿意被怀柔。
人类这种生物的进步,最初始,就是从狩猎(游牧)业转为农耕业。
在有了稳定的生存环境后,才发展出了璀璨文明。
向往璀璨,人之本性,无法阻挡。
所以张杨这个军侯,虽然实际上只能统领500人的部曲,但如果加上联军这个名义的话,那他实际上可以收拢的部下就多了。
于夫罗有着无限的好意,可张杨只要了500人。
平衡下属这件事情是每个中高层都要学习的知识。
这不是什么不好的学问,相反,这门学问或者说这门技巧,和电工技巧,水暖工技巧,瓦工技巧,以及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技术技巧一样,只是一门技巧而已。
人类阶梯状的社会结构,导致总要有人承担某些节点上的管理工作。
只要涉及了管理,自然就涉及安排工作,就涉及了别人的利益,也就涉及了平衡这些利益这门技术知识,再正常不过。
于夫罗倒是想直接给张杨提供数千人的部队,张杨可不敢要,因为需要平衡。
匈奴族这边人数一多,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他到底是汉家朝廷的官还是匈奴的官。
再者那边人数一多,如果不听指挥的话,自己手头有没有足以镇压的手段和力量等等。
这也是张杨一开始不愿意回去帮族长张懿的原因。
士家大族里面这些个门道更多更复杂,他根本不愿意接触。
如果给他选择话,可能于夫罗所谓的好意他都不会接受。
因为很麻烦,不好处理,至少现阶段不好处理。
可右贤王于夫罗显然不打算给他这个商量的空间。
借助着所谓神谕的这个大借口,硬塞给了他这些人马。
于情于理,都不好拒绝的张杨最终无奈的接收了500人。
有时候就是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全部满足的状态下,就算是不想干某件事情,不想要某个东西,都会有人追着投喂。
张杨现在郁闷的就是自己看事情看的太清楚。
如果他只有这个时代人的理解力,以及视野能力的话,甚至只有这个时代人才有的认可度的话。
人家上赶着送部队这种事情,他应该非常开心,甚至只有开心才对的。
比如刘关张,比如曹操起兵,比如等等等等。
不过回想起来,那些人好像一辈子也都深陷在报答恩情,以及平衡下属的这个漩涡中无法自拔。
而这就是管理层必须要面对的艰巨工作。
领着700人马,在九原县城外,距离时空裂缝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美其名曰屯田。
屯田的概念汉朝廷其实一直都有,只是一直以来都是以死囚等犯罪之人劳改为目的进行的。
开展的规模不大。
像张杨这种,一位军侯带队,以大部队形式,直接在外面拓展荒地集中进行的‘军屯’,确实一直没有出现过。
这种做法落到明眼人的眼中,初时觉得有失军队和朝廷的体面,可转念一想,是越想越觉得正确。
农民吃不上饭,是因为苛捐杂税太多,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总之诸多原因。
这时候如果军队能站出来帮一把,不光能解决部队自身的补给问题,甚至能帮助到农民这一社会基础单元。
只要是这些基础单元度过了难关,相信架设在其上的整套社会体系架构,就会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