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燕颔儒生(2 / 2)
直到有一天,大青山匪首詹洪奎得到了这个消息,听说这个野孩子独有一身本领,便亲自带着几十个土匪前往双峰山。
一直寻到他居住的山洞,被土匪强拉硬拽地带到了大青山。
不是土匪心生善念欲济世救人,而是欣赏他穿山越岭的本事,还有对这个识文断字的野人产生的一种好奇感。
也或许,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缘。
看到刘三九不仅人长的周正,竟然还识文断字,头脑聪慧,在那个年代里,识文断字的人可是个宝。
让大青山匪首詹洪奎十分的喜欢,无儿无女的詹洪奎便将他收为义子,又送去县城读书。
几年的校园生活,他早已从那个半人半兽的野孩子中脱胎换骨,长成了一个十七岁的韶华小伙。
身高也一下子窜到一米七十几公分的个头,在那个年代里,这个个头可不算矮了,特别是他那浑身结实的肌肉仿佛要从衣服里暴涨开来,十分的显眼。
这应该就是他在大山里顽强的生存中,上天赐给他最好的奖赏。
虽然还年少,但从他的眼神中流露的是一种常人没有的那种难测和沉稳,面庞虽然显得清瘦却带着常人难有的冷峻,剑眉下那双黑白分明的丹凤眼闪烁着灼灼的锋芒,如是燕颔儒生,更如是精壮硬汉。
夜晚终于降临,刘三九推醒还在酣睡着的牤子。
“牤子,我进城给你整肉吃,你要老老实实地在这里待着,你要敢离开半步,就没肉吃,听着没有!”
“呃,我听话,就在这儿不动!”
安排好牤子,刘三九快步消失在夜色中。
吉林省国立第四中学,就坐落在塔城。
这里虽说是一座县城,但他的辉煌程度却令人叹为观止,城市建筑全部都是按照北京城的风格规建而成,鲜有京城一角之称。
塔城,原名叫宁古塔,他始建于1666年。
这里原为清政府设在盛京以北统治东北黑龙江、吉林等广大边疆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市,是宁古塔将军衙门驻地。
康熙朝那会儿,此地乃是流放官徒之所,许多朝廷大员获罪都被流放到这里。
1644年,满人自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中国东北这块满族人的生息之地从此被封禁,而随着大批流人麇至,经济和文化呈现出一片生机,相极大盛。
同治年开始,闯关东一时成了时髦,闯进来的人绝非全部都是因逃荒而至,还多有为淘金而来。
操着不同地方口音的中国人,翘着大鼻子黄头发的俄国佬,还有迈着罗圈腿的小个子日本人都相继涌入到这里。
到了民国,宁古塔这座一统黑龙江和吉林广大疆域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却改沦落为县域,人们都称其为塔城。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座城市犹如一位被贬谪的朝中大员,仍风骨依旧。
刘三九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四年,自然对这座古城也产生了感情。
穿行于黑夜笼罩的街道上,刘三九心情十分的沉重,他避过路灯,避过路人,很快便来到了学校。
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耳房里闪着一点昏暗的灯光,那是守门人的房间。
刘三九只能绕过前门,从旁边翻墙而过,快速来到校长办公室的平房前。
门锁着,窗户也落着锁,已经破旧的窗户根本不堪他一击,但刘三九不能这么做。
他绕过前门来到房子的山墙处,他知道,山墙上是有个开口,从开口处进入天棚,可直通走廊棚顶上的一个天窗。
刘三九找来了一个梯子,从山墙进入,这里黑洞洞的漆黑一片,刘三九只能从方位上去判断走廊天窗的位置,摸索了半天才找到了天棚口,从天棚开口处跳入走廊。
接下来就十分顺利了。
进入校长办公室里,那张渴望却难及的毕业证就躺在校长的抽屉里。
刘三九一把拿起毕业证,他心里一阵激动,他想仔细看看,可月光昏暗很难看不清。
他兴奋地将毕业证揣进自己的怀里又原路返回,并没忘了把自己留下的痕迹清除的一干二净。
离开学校又来到一家熏酱馆,买了些肉食和一些干粮这才离开县城,奔观音阁而去。
牤子很听话,一直守在原地没动。
见刘三九拎着包裹回来,也不吭声,一把就夺了过去,拿出吃食就是一顿狼吞虎咽。
刘三九也觉着自己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他也一天没没吃东西了,两个人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填饱了肚子,这才连夜离开观音阁赶到鸡鸣山下,取了牤子藏在吊水楼下的马匹,快马加鞭向大青山奔去。
赶到大青山天已经大亮。
两人在路上整整的走了一夜,两匹马也已经累得身体突突乱晃。
虽然路上没有耽搁,但刘三九还是回来晚了,义父詹洪奎已经驾鹤西去。
可要命的是,见了二当家孟昭洪才得知,詹洪奎在弥留之际确实交代给二当家孟昭洪,要他捧自己接替他大当家的位子。
刘三九亲耳听了孟昭洪说出义父临终前的嘱托,他只感觉着有如五雷轰顶。
义父这哪儿是对自己好哇,这分明是将自己往火坑里推啊。
自从一年前,詹洪奎卧床不起,大青山的三当家、凶神恶煞的索鹏飞便憋不住了,早就盯上了大当家的位子。
如若自己真的继承了义父的位子,头一个就过不了这个凶神恶煞,索鹏飞岂能容下自己。
昏头涨脑地总算料理完义父的丧事,他感到身心疲惫,精神都有些恍惚。
可接下来的事儿该咋办呢,他不得不去思考和运筹,刘三九心里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