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班门弄斧(1 / 2)
叶、刘二人的谈话,朱由校自然不能得知,他此刻正兴致盎然地跟着高攀龙参观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并不是明朝时才修建的,它最早是北宋时期“二程”的高足杨时发起修建的,当时是杨时讲学之地,之后逐渐荒废。到了明万历年间,革职为民的顾宪成回到无锡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之后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
到了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八人(即东林八君子),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仪式》,至此东林书院正式成立,随后吸引了大批文人参与,由此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东林党”这一派系。
东林书院整体参照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主体建筑曰依庸堂,是举办会讲之地,两侧楹联为顾宪成亲笔所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朱由校看着这幅对联,心中说不出什么感觉,顾宪成这个人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他却打开了党争的魔盒,直到明朝灭亡也没能解决党争问题。
参观过依庸堂,高攀龙又带着朱由校来到燕居庙和道南祠,先后祭拜了孔子和杨时。
道南祠在书院的地位很高,根据顾宪成亲自审定的《东林会约仪式》规定:凡举行会讲,在开讲前所有人身着礼服,首先要向孔子圣像行四拜礼,随后至道南祠,亦向杨时行四拜礼,然后才入讲堂讲学。
道南祠享堂内正中悬匾 曰:“伊洛正宗”,两侧悬联曰:“载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风化雨,奉神以祀萃仁至义尽之儒两三朝威凤祥麟。”
朱由校虽然古文水平一般,但也能从中看出东林党人对程朱理学的推崇,以及对杨时传播理学思想功绩的赞扬。
提起理学,朱由校突然想到了什么,向高攀龙请教道:“景逸先生,小子斗胆请教,何谓‘理’?”
高攀龙一怔,没想到朱由校年纪轻轻胆子倒是不小,直接跟自己讨教,他也来了兴致,回道:“理者,宇宙万物之本原,在大化上说谓之天,在人身上说谓之性,性即人之本性也。”
朱由校还能听懂,继续问道:“人性有善恶,宇宙有善恶乎?”
“性即理,理即善。”
“小子以为理无善亦无恶,万事万物皆依理而行,理不偏不倚。不过小子把这个理称之为‘物理’,而非天理。”
“嗯?!”高攀龙有些吃惊,“你是阳明学派之人?”
朱由校摇摇头:“非也,小子不过喜欢杂学而已,并不是阳明先生的信徒。”
“哦!”高攀龙稍稍安心,他还以为朱由校来“踢馆”呢,“人性之恶,乃迷失本我所致,本我即本性,本性即理,善也!”
“先生所言甚是,世间纷扰人容易迷失,确实需要教化才能回归正途,这也是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然而小子却以为这与本我并无关系,谁也无法说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善恶,人分善恶与后天受到的教育和环境密不可分,与善为善,与恶为恶,因而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
说实话,朱由校的学术水平在高攀龙看来很低,但他却对朱由校另类的想法有些兴趣,于是问道:“那你认为圣人教诲不是为了找回本性?”
朱由校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小子斗胆,敢问先生何为善恶?”
“圣人之道为善,违之则为恶。”
“那小子再斗胆请问,昔日蒙古横扫万里,一路烧杀劫掠,此等行为在他们部民看来,此是善是恶?”
“此违背圣人之道,自然是恶政!”
“那后来蒙古入主中原,依旧我行我素,汉人士子却为其卖命,此等行为是善是恶?”
高攀龙很想回答一句“此为行圣人之道教化蛮夷,善也!”但他却说不出口,原因无他,他从内心里是鄙视这种行为的。
见高攀龙默不作声,朱由校微笑道:“先生是不是想说此是行圣人教化之道,是善政?”
高攀龙略显吃惊地看了一眼朱由校,问道:“你觉得呢?”
“我觉得是!”
高攀龙有些迷惑了,从朱由校问的这些问题和他最后的回答来看,就有些自相矛盾了,朱由校这到底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