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春大吉(二)(1 / 1)
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媒人。这是当时川北地区的民俗,是说正月初一就不走亲访友,初二开始走亲戚了。
二姑结了婚以后,过第一个年,今天也是到媒人家去拜谢。当然也是提着老三样面条,刀菜糖酒,拜完媒人吃了午饭后,他们会去姑爷的亲戚家挨家挨户的拜年,比如姑爷的舅舅家,外婆家,还有他姐姐家,这些亲戚全走下来,就得五六天。
大松跟着爸爸妈妈今天也去外婆家拜年了,爸爸用背篓背着大松和妈妈一起向外婆家走去,妈妈怀有小宝宝,所以走的很慢,走一段歇一会儿,走一段歇一会儿,这20来里路走了三个多小时,以前一个多小时就走到了,路过木梳庙桠口时,那里有人卖甘蔗,本地甘蔗很甜很甜,大宋爸爸买了一条, 让卖甘蔗的人宰成小段,这样吃起来方便,小段甘蔗也非常解渴,过年嘛,大鱼大肉,所以需要水分,当时也没有矿泉水,保温杯,甘蔗就是在路途中的最好解渴的东西,携带方便,里面含有糖分,还能给人增加能量,补充体能。在过十里长沟就休息了三次,走边边歇,这是爸爸对妈妈的爱护,到了乐兴溪街上,在小店里坐了下来,买了两碗醪糟汤圆,爸爸妈妈吃也给大松喂,大松喝着这甜甜的醪糟汤,高兴的跳了起来。到外婆家,还有八里路呢,爬上碑垭口都有一点累,但是还得慢慢走嘛,反正是过年,路上的人也特别多,来来往往,你追我赶,川流不息。当时农村没有车,交通全靠腿,人们过年过节走亲戚,这是最愉快的一件事,相当于现在的人出去旅游一样开心。当时把走亲戚当做一种乐趣。道路上的人都提着行李袋里面装的礼品,都大同小异,反正这个礼品也就是一个招牌而已,其实真的也没有送出去,来来回回的提走了一个春节,还是没有送出去,但是大家都觉得非常的愉快。
大松和爸爸妈妈翻越碑桠口以后,很快就能看到外婆的家了,Pro还没有下完,舅舅和二姨都在路途中,来接大松们了,大家一见面都非常高兴啦,他们抱过大松,接个行李,扶着妈妈就往外婆家走,来的时候大松他们买的有甘蔗,给舅舅二姨他们一人分了一条,他们说这甘蔗非常甜,非常好吃,口感特别好。有了两个人的接应,很快就到外婆家了。外公外婆早已等候,他们也知道妈妈有小宝宝,先让妈妈坐下来休息。外婆就开始准备午餐了。外婆家的大门和柱子上都贴有鲜红的春联,过年的午餐当然非常丰盛了,外婆做的香肠,那是最好吃的,外婆做的咸菜在附近都很出名。
开饭时己经是下午一点了,过年吃饭晚一点到也正常,反正大象基本都是在玩。糯米糍粑,洗砂肉,海带腊排骨,这是大家最喜欢吃的了,但平时很少有机会吃,做这些菜比较花费时间和功夫。平时也不是轻易端上桌的,除非是节假日或者是比较贵重的客人才上这样的菜。所以大家也特别的喜欢吃,因为机会难得。
正月初二,是外公家每年招待客人的日子,每年的正月初二,外公家第一个招待客人,因为他是老大,其他的两个弟弟及家人也都在他们家过年,所以客人都是很多的,一般都有两三桌,他们三兄弟是轮流坐庄,所以过年的时候都显得非常热闹。三公公家有四个孩子(一女三男),二公公家也有5个孩子(三女二男),外公家里现在也是六个孩子(三女三男),大松的妈妈是老大,其他的堂兄堂妹基本上都还在学校念书,过年的时候就是这堂兄堂妹加起来就有两三桌,加上老人四五桌算是少的,外公的妈妈也还健在,大松叫他太太,那时的太太已年近80了,耳聪明目,老人精神矍铄。大松只有两岁,也喜欢往他怀里钻,因为太太手里经常有糖果点心,这是儿女们给他备的,他就拿来招待小朋友,大家都喜欢围着她打转转,老祖很聪明,看到大松,她也十分夸赞,小家伙长的圆头圆脸的,高高的鼻梁,长的挺乖的,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的。
中午饭吃的闹闹热热的,竟小朋友都有两三桌,他们有的在上学,有的还没有上学,反正是堂兄堂妹,大家也十分亲热,显得非常的和睦,与现在的人相比,真的不一样,那个时代的堂兄堂妹都比现在的亲兄亲妹还和睦。
三公公是水库的管理员,这个水库是曾家沟大水库永乐街上的饮用水,都是这个水库供给的。当时那个水库还没有完全竣工,每年的岁修水库是最热闹的了,全乡的人都到这个水库来劳动,修水库的场面,大松是亲眼见过的。二公公是小学教师,在武棚小学教书,他们那个时候就在九大队的村小里面任教, 二公公两夫妇都在同一小学教书,他们互敬互爱,非常和睦,儿女个个聪明,他两个儿子在当时已经是在校大学生。外公家有6个儿女,小的小姨比大松还小,想不到吧,外婆跟女儿同时还生小孩。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现状,当时也没有计划生育一说。计划生育有人提倡,但还没有实施政策。当时养儿育女想得也非常简单,只要有饭给他们吃就行了,只要大人勤快,肯劳动,小孩子们一定不会饿饭的。当时谁跟谁也没有什么攀比,大家贫富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距。农村的生产队,如果丰收的粮食就打得多一点,因为十里八里天气情况都差不多,产量也就差不多,每个人分的口粮也不相上下。如果有一点技术的,当然就可以挣多一点零花钱,手头就宽松一点,如果没有技术的,那真还是有一点问题,买盐打油都是问题。这种现象在当时也非常普遍,穷人真多,富人非常少。但人们还是辛勤的劳动。都希望明天的生活比今天会更好。
初二在外公家吃饭,初三在三公公(外公的三弟)家吃饭,三公公家也非常热情,知人待客,诚心诚意,三婆婆煮的一手好饭,饭香可口,味道鲜美,生有儿女四人,全心操劳家务,陈婆婆个子比较高,身体也比较好,比一般女同志要高大得多。老祖一直住在三公公家,三婆婆细心照料,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老祖晚年生活非常幸福,活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在三公公家吃饭就显得也很热闹,过年的时候把水库的三用唱机带回家来播放音乐。当时使用的是胶片,唱片有红色的,有黑色的,还有白色的,也有蓝色的,让人看上去有一种高端的感觉。是的,三用唱机用的是电池,动力使用的是滑条丝,有一个手柄,人工手摇,上满滑条唱片就可以旋转了。唱片的内容全部是红歌。大松也特别喜欢爱听这些歌曲,听到这些音乐响起,就直接蹦来蹦去跳。
初四就在二公公家里吃饭,二公公全家是商品粮户口,虽然住在农村,他家的粮全是由粮站供应。每次买粮的时候都有舅舅他们去帮他把粮从粮站背回来,为什么不用舅舅他们家的粮呢。因为商品粮价格非常低,好果不买就是吃亏,而且是国家配给的,米面都非常便宜。他们买粮有肘去永乐粮站,有时去丁字桥粮站,去两地的距离都差不多,洛阳站路况平坦,去丁字桥两站要翻山越岭,路途陡峭。一般去永乐稂站买粮的时间多一点。二公公家因为是教师没有时间养猪,所以过年肉都是买的,桌上摆的东西非常精美,但是数量要少一点,基本上够大家吃,绝对不会浪费,吃完正餐,还有点心,饼干,糖果,瓜子,花生,还有鸡蛋醪糟。二公公两夫妇也是讲究人,附近的人儿结婚办酒,他们都会去送礼的。并没有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他们又是本地的教师 ,有很多是他们教过的学生,所以乡亲们都非常尊重她们夫妇。二公公家的对联是他自己亲手写的,字迹工整,苍劲有力。二公公他们是知识分子,与我们谈话也非常有意思,谈话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让这些后辈们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吃完饭利用空闲时间都去田间山腰转一转,这边的庄稼地半山腰,山上还有田坝里到处都是,面积很广阔。在这几家吃完饭,妈妈娘家这边的年都算过完了,初五就开始打道回府,回采的时间也差不多,走了两三个小时,妈妈边走边休息,生怕影响肚里的宝宝。回到家里,大松家里还是有客人,二姑父,二姑也过来拜年了,二姑父那边的亲戚基本拜完了,现在就是到娘家这边的亲戚去拜年。拜新年的目的只有一个,新娘子进了家门,要与对方的亲朋好友见见面,打打招呼,以后才会认识,拜新年,其实就是去认识对方的亲戚。郎新娘拜年,还有红包的,每家每户给多给少,自己定没有一个定数。反正有就行了。二姑父,二姑他们拜新年显得也非常高兴,大松的妈妈,怀有小宝宝,心里非常的甜美。今天的日子虽然一般,但明天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新年新气象,来日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