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引水插秧收播两忙(1 / 2)
秧母秧亩田的秧苗已长了一尺,来深了,管理员精心护养,天天放水,这绿油油的秧苗,是人们春天播下的希望,也是秋收时的粮仓。
中午,大松奶奶做的时令饭,四季豆角箜干饭,这饭可香了。制作方法也简单,就地取材,把采回的四季豆抽丝,洗净切成两公分长的小段,嗯,菜籽油炒一下,放一点盐巴姜葱少许,炒香后垫入锅底,在上面铺上煮到八成熟的大米坯,把米坯拔散开不要结块,盖上锅盖,再用小火蒸上20分钟,这样一个香喷喷的四季豆干饭就出来了。既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一点其他下饭菜,特别好吃。
四季豆箜干饭是川渝地区的农家常做的农家饭。味道鲜美,经济实惠。
大松奶奶在家做饭,爷爷去山上放牛,大松爸爸妈妈,还有二姑幺姑去生产队挣工分。当然也不能丢下大松,大松爷爷放牛就用小背篓背着大松,一块儿到山上去走一走,跟着他一路放牛。放牛是轻松又简单的活,油放在水草丰满的地方,它自己去寻找食物青草,只要牛儿不去庄稼地里就行了。大松爷爷就到带着大松到旁边的青石板上去玩,这里的青石板是山上的一种石材,质地坚硬可以做房屋建造的材料。每年农闲的季节,生产队里也组织石匠在这里开山采石,生产队修一些公共设施。大青石是非常环保的材料,经久耐用,不像现在的钢筋水泥,有一个使用年限,几千年也没多大的变化。由于风吹雨打,大青石也特别的干净,四月的天气不冷不热,青石板也不发烫,也不冰冷,在上面玩舒服极了,也不会弄脏衣物,旁边树林里,布谷鸟儿在咕噜咕噜的叫着,大松也感到非常好奇,到处张望四周,可总是见不着鸟儿的身影,心里在想,那家伙在哪里呢?四月的林间可真热闹,“拐拐阳,拐拐阳,”“豌豆烧馍,”“拐拐阳”,“豌豆烧馍”,这些声音不断的从麦田从树林里传了出来,从早到晚,从不见息。
这些都是鸟儿的叫声,其实也在提醒人们,这是收割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拐拐阳”在提醒大家“快收粮”,“豌豆烧馍”提示大家“快点收哦”,到了这个季节,这两种鸟在不停的轮流叫唤,一天到晚也不知道疲倦,应该是地里的粮食成熟了,他们也吃的比较饱,所以更有精神在那里为人们站岗值班。
牛儿吃饱了,爷爷背着大松把牛儿赶回了牛圈,也回家吃午饭了!
奶奶端上香喷喷的四季豆米饭,家人们吃得津津有味。都夸奶奶箜的米饭真香,有盐有味,味道好极了。大人们也顺便给大松喂米饭,大松一岁多了,也刚刚断了奶,必须让他学吃饭。让孩子断奶可是麻烦的事,孩子没奶吃会哭,为了断奶想出各种办法,孩子饿了就喂米粥,就是不给奶吃,如果孩子要吃,大人就在自己的奶头上抹上苦楝,反复几次,孩子就断奶吃饭了,大松也经历了这痛苦的断奶过程。今天中午的四季豆干饭,大松也吃得哈哈笑,二姑幺姑也轮统抢着给大松喂米饭,大松吃得可开心拉。能吃就好,身体长得结实,大人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小孩子一高兴,一家人脸上都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下午生产队组织收割油菜,今年的油菜长势很好,籽粒饱满,一大片一大片的看不到一丁点地,就是涨封了箱,封了箱就是生长特别好,人们大多用来形容作物长势很好,有丰收在望的意思。队长统一安排,各小组组长负责落实到个人,分头行动。
生产队的晒场(晒坝)很大,大约有2000平方米,赛场旁边是学习室,有仓库生产队的粮仓,还有牛棚,公猪圈,农具储藏室,收割期间,赛场用来晒粮食,平时也用来做运动场所,有时也做演出场所放电影啦,搞表演啦,生产队开大会啦都用得上。晒坝就在生产队的中心位置,离各家各户距离差不多,太阳从早晒到黑,这个选址很不错。
社员们把割完的油菜用背架背到晒场,交给管理员,管理员将各组的油菜堆码好。通风防雨,把地里的油菜收割完就开始晾晒。
豌豆叶变黄了,豌豆也自然成熟了,豌豆属于队里附产品,一些边边角角的地块专门种豌豆,胡豆之类的小作物,使土地充分利用,一点不浪费资源。这些田边地角种的豌豆,生产队一年也能收几百斤,除了给社员们分一点外,其余都卖国家粮站。豌豆用来制碗豆粉丝最好,是粉丝中的王,劲道,耐煮,细腻而柔绵,口感特别好,是粉中之极品,豌豆粉丝吃法多样,炒煮,炖肉,花样特多,猪肉炖粉条那是一绝,一定要豌豆粉,其它粉一炖就烂变成一锅粥,豌豆粉特别耐煮,是各位厨师的首选。
晒干后的胡豆杆除了留一部分给生产队用,其余的按人均分配,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堆放,拿回家做饭当燃料。各家各户分的秸秆不少,油菜杆也分了,今年按远近分配,都是离家比较近的地块,人均一家人有一亩面积的油菜杆,人们拿回家一般堆放在竹林,猪圈楼上还有屋檐下,和去年冬天的柴火放在一起,上面盖上稻草可以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