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亲子鉴定(1 / 2)
“大家都听到了,这都是他们自愿的,并非我强迫所为。”
云筝简直要开心得笑出来。
众人听了她这句话,心里纷纷抗议。
你确实没有威胁他们,但是有陛下给你撑腰,就算他们不愿意不得不给啊!
这个女人还真是没皮没脸的!
可偏偏他们没有拒绝的权利!
更没有当面骂出口的机会!
好气啊!
云筝哪里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只让云香拿着绣花香囊过来,递到了郑秋山的面前,“郑太傅,现在,你需要给出你的诚意了。”
“诚意?”
郑秋山一愣。
云筝笑着暗示,“之前我和皇后娘娘打赌,她给的诚意很足,不仅给了百花山庄,还给了一千五两白银。”
“所以,郑太傅,你的诚意是多少?”
云筝已经开始标明价码地开始要债了。
在她的眼中,此刻的群臣就像是冤大头,能多宰一个是一个,她也丝毫不怕得罪。
郑秋山哪里见过这样在自己面前活跃的强盗?
偏偏他都答应了,总不能什么也不给。
他恨不得呕出一口血来,“老夫愿意给出五百两银子的诚意......”
“五百两?”
云筝夸张地尖叫,“不会吧,郑太傅,你为官三十载,升迁了好几次,怎么只能拿出五百两银子出来?剩余的银子全部被你吞掉了?”
“你别胡说!”
郑秋山生怕从她嘴里听到自己晚节不保的混账话,“老夫清廉,世人皆知,一年的银子下来,也不过三百两银子,还要养家糊口,能凑足五百两余钱已经算是好事了,你别不知足!”
“哎哟,没想到郑太傅如此廉洁正直!”
云筝揶揄够了,就让云筝在账本上登记了。
她又问:“那郑太傅何时给啊?”
郑秋山咬牙,“再过三天,一定凑齐五百两银子,送到九王府上!”
“好,还是你最懂这些规矩啊!”
云筝差点都要给他鼓掌了。
郑秋山只觉得这样的话是在羞辱自己,气得脸色都青了。
这下什么事都没搞好,反而自己还亏了五百两。
怎么算都亏大发了!
云筝紧接着绕过了郑秋山,来到了御史台的三个大夫面前,“不知这三位大人要给多少诚意呢?”
“这......”
三人面面相觑,心里却在打鼓。
他们以为九王妃从郑太傅那里捞到好处就该停的,谁想她居然真的想让每个人都出钱!
这未免太实诚了!
哪有这么要账的啊!
其中有人就发表了不满,“九王妃,你好歹也是王妃,九王府中那么多珍贵的收藏,何须要你这样下面子出来要钱?”
这一问恰巧问到了重点。
一时众人都反应过来,为何云筝这么想要拿银子?
这行为未免太市侩了!
哪里像一个王妃应该做的事呢?
云筝微笑着回应:“因为三年前滴血认亲的闹剧,让九王府里所有的铺子都关门了,就连封底也被扯了,库房值钱的玩意全部被人倒卖了个干净,兜里比我脸上还干净!”
“若不是那次滴血认亲,王府会落魄成这样?”
“当然,这并非我怪罪父皇,而是,我认为父皇也被你们这些人蒙在鼓里,也是受害者,所以,要出钱的是你们!”
云筝说的义正言辞,“如果这次获得的赔款太多,我愿意代表王府将多余的银子捐给国库,也算是代替王爷给父皇敬孝心!”
这样的话,任何都摘指不出毛病。
就连勤王都要想着给她竖起大拇指了。
这一招实在是高啊!
直接把青玄帝哄得眉开眼笑不说,还做出了实际的大事,那可是填充国库哦!
这么多年过去,别说皇子公主了,就连太子都没想过要填充国库。
他们不往国库里盘似就很不错了!
谁想云筝这一步棋,直接拿捏了青玄帝。
“好!云筝丫头心中有国家大衣,朕就该嘉赏你!”
青玄帝被她哄得龙心大悦,直接当场下旨,“敕令将三年前在九王府里拿走的封底,店铺,还有其他的珍藏如数归还!即可下令通传,不得有误!”
“是!”
福公公快速拟旨,沾着朱砂盖上了国印,直接送到了云筝的手里。
“多谢父皇!”
云筝大喜,跪拜在青玄帝的脚边。
她手里拿着沉甸甸的圣旨,心中忍不住得意。
这或许是最大的惊喜吧,顾屹寒要是知道了,心里肯定也会开心。
经过云筝的坚持和嘴炮max,二十几个官员当场给了不少银子。
加起来有一万多两白银。
云筝不想当惹眼人,直接在青玄帝面前说,分出五千两白银充到国库,另外三千两银子,直接捐到西北的镇守军营里充当军饷!
青玄帝准奏,甚至拟出了皇榜,昭告天下!
这下,云筝的名声流传更广了。
到了此刻,群臣们才对这个刚新婚不久的九王妃彻底没了轻视之心。
试想,他们很多人为官这么多年,哪怕在职位上做出了成绩,可没见过青玄帝这样贴皇榜广而告之的。
偏偏这样的殊荣直接落到了云筝这么一个女人身上。
这让他们纷纷在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
这些危机感足以让他们发狂。
甚至已经有人计划着准备如何讨好云筝了!
然而,这次滴血实验还要进行下去。
云筝只打成了一个目的,她心里并不满意。
既然当初有人利用滴血认亲,将顾屹寒打入了那样的境地,那么,她还手的时候,自然也想把对方直接击落到泥沼中,从此再也拔不出来!
“父皇,虽然说滴血认亲并不可靠,但儿媳这里还有另外的办法,可以直接鉴定亲子关系。”
“哦?”
这话引起了青玄帝的注意,沉吟地问:“你说说有什么好办法?”
这天底下要想看儿子是不是老子生的,除了看相貌胎记喜好以外,倒还真没听过有其他的法子。
看这些东西,人们从来都凭借着直觉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