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彩蛋·辽语录2(2 / 2)
俄罗斯好说,按照读音,就是“鄂罗斯”,察罕汗所在的那个国家。
苏联又是哪个国家?为何会与鄂罗斯连用?若是鄂罗斯日后改朝换代,也不当将本朝名与前朝名连在一处。
此时殿中陪同观看神迹的俱都是大清核心重臣,基本上都是满臣,顶多再加上少许汉臣,但是什么葡萄牙之类的臣子并没有在场。
康熙自己对于西方的了解就已经算是出众,满臣汉臣基本上还不如他了解西边。因而他也没打算就此开口,只把这个疑问记下,待到随后再去垂问西方各国在大清任职的臣子。
【彩蛋四:作为祖国的边疆地区,东北地区陆地与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接壤,有数千里的边界线;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亦有数千里海岸线。(共和·丁海斌)】
【东北又是中国众多民族的兴起和发展之地……随着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的陆续兴起,继而挺进中原,建立了辽、金、元、清诸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共和·丁海斌)】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这才是对于大清触动最大的一段话。
“蒙古?”皇十子爱新觉罗·胤?喃喃道。蒙古又独立出去了?
年长打头的几个皇子对于蒙古独立见怪不怪,都改朝换代了,蒙古独立出去也不奇怪,不是吗?况且漠北那边现在也总是不安分,若是找到机会他们肯定不会放过。
倒是这个“中华民族”是他们不曾见过的,也不知是什么含义——汉人就是汉人,满人就是满人,蒙古人就是蒙古人,中华民族又是怎么回事儿?
已经有大臣按捺不住,出列跪奏:“皇上,这共和必然又是一个汉人的王朝!”他推断的清清楚楚,契丹、女真等等都是非汉人,而建立的王朝也只列数到他们大清,说明灭亡他们大清的并非是另一个非汉人王朝——那么,这个共和是什么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殿中的满臣虽然没有开口,但神情姿态都充满着对这名大臣的赞同。虽然早在知道大清灭亡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会是汉人干出来的事情,但现下可算是有了一个证据,而不仅是他们的推测。
康熙没说话,只是挥挥手,让他先起来,退回原位。
他自是知晓满洲大臣们的话外之意,但是这事儿不能这么来。对汉人的警惕当然要提高,但是一味地完全压制也是不行的,那样很可能会最终造成物极必反的结果,对大清可不是好事。但是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还需要摸索一二。
他的眼神扫过殿中极少的几名汉臣,又回到了神迹上。
辽朝,会同元年。
“所以,中华民族到底是什么?”耶律德光独自思考,难道是什么融合之后的产物?那为什么不叫汉人,反而要叫做中华民族?不应该是被汉人融合掉了吗?
还有,韩国又是什么东西?从哪儿冒出来的?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神迹接下来的播放顺序,大约就是按照这个辽、金、元、清的顺序来:“没想到,竟然总共能有四个异族建立王朝。”
这里的王朝当然是指正经的王朝,而不是像南北朝时期那种混乱不堪的王朝——可这也反映出来后世的中原究竟是怎样的情况。
房玄龄不由开始觉得宋朝真的不算靠谱:“辽金元清……清应当在后面,但这辽金元可都能算是在宋朝的存续期间。”已经知道最终辽亡于金之手,理论上金也应该是亡于元之手,都是北边斗争的结果,但这不更说明了宋朝的孱弱吗?
就算实际上或许还有些力量,但对外的表现中就是真的孱弱:居然让这么多异族轮番表现,你这个中原王朝是干什么的?就算和大唐不一样,不是什么大统一,但也应该有点水平吧?
虽然早就了解了不少宋朝的情况,但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还是要忍不住想要骂上几句。
【好了,彩蛋全部播放完毕。】
【本期万界故事会到此结束。】
【下期万界故事会,我们接着讲“那些神奇的太宗们”,大家可以猜猜看会是哪个太宗,将会登上我们的故事舞台~】
【十日后,我们不见不散~】
辽朝,乾统年间。
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在看完神迹彩蛋后,迅速撤掉了耶律阿思、萧得里底,以及萧孝先的职位,将他们调离朝堂,并打算重新派人去审核耶律浚被害一案。
随后,他又开始提拔萧兀那这个神迹钦定的有才又忠心的臣子。此时萧兀那担任北府宰相,耶律延禧就琢磨着怎么能够把他升为北院枢密使,执掌大辽核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处理掉完颜阿骨打……
他一边自信计划着,一边暗自兴奋:有了神迹这般相助,自己必然能够破解大辽的危局,日后让列祖列宗也认可自己的功绩!
-
实际上,他的列祖列宗们对于耶律延禧能否挽救大辽并不看好。
从彩蛋中他的种种行为就能看出来他的脑子着实不够清醒,这样的皇帝还能指望他什么?就算有了神迹这次的提醒,他驱逐掉那几个奸臣,任用萧兀那等人,那日后呢?没了那几个奸臣,就不会出现新的奸臣了吗?
到那时候,他还能够辨别忠奸,坚持任用萧兀那等人,听从他们的意见,不被奸臣所惑?再说,等到萧兀那等人过世,他还能接着用谁?
另一方面,他确实知道了灭亡大辽的是女真,是完颜阿骨打,但是知道了之后,耶律延禧他真的能够做到消灭这个威胁吗?这实在是个问题。
譬如辽圣宗耶律隆绪,就打算从最开始除掉耶律延禧等几个不靠谱子孙登位的可能性——与其指望他们,不如指望朕自己解决问题。
自己比这些子孙们靠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