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北伐旧事(1 / 2)
驻扎在淮河对岸寿州府的金国将领名叫兀里坦武安,亲帅本部两营人马常年在此,主要就是为了维持榷场的商路畅通。
除了本部军队之外,另外还有辅军三千,大多都是签军,主要负责粮草后勤的队伍,没多少战斗力。
金国一营人马没有宋国军制那么大,两营也就十个百人队。
现在,一队进入了宋国之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黑牛城下,剩余的人马有三队散布在寿州府南边交通要道。真正能出马的最多只有六个百人队了。
由于一个百人队战死的情形太过于古怪,兀里坦武安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和宋国的扯皮上。
是宋国的人邀请过河的,虽然付出了不少的价钱,但这个价钱肯定不包括性命。
就如同金国军队上下对宋国有所猜忌一样,派出的百人队本来就有刺探宋国境内情况的任务。
没成想,任务没有完成,人马全都搭进去了。
兀里坦武安第一反应是宋国又要来一波北伐抗金的阴谋了。
因为宋国在这方面有前科。
当今的宋国皇帝,一登上皇位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抗金意向,即位两个月就起复主战派代表将领张浚,委任为重要军事官职,积极组织北伐。
连金国皇帝完颜雍的主动出面与南迁的宋国讲和,都遭到了拒绝。
那时候,宋国除了启用主战派张浚之外,最明显的信号就是官府为岳飞平反,并追复其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也就是用这件事,鼓励动员宋国上下一致支持北伐。
这时的宋国军队心气挺高,战力却烂的一塌糊涂,一番争斗,金国将领纥石烈和仆散忠义直接打穿了宋国的防线,只差又来一次兵临城下敌国都城。
这才有后面的宋国皇帝赵昚认输,重新签订隆兴和议。
虽然变更了绍兴和议的不少细节,比如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为二十万两匹。
宋国放弃所占领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等等。
这些细节都没办法改变,金国又一次以少胜多打败了宋国。
只是由于金国国内本身有点问题,广大的国境内仍有不少汉民需要理顺管理,才没有继续纠缠下去。
这个协议,到如今已经管用了十六年。
也就是宋国靠着岁币,安稳度过了十六年。
直到宋国皇帝赵昚又开始谋划北伐。
前年也就是淳熙五年,宋国追封岳飞,谥号最终确定为武穆,这是武将生涯的无上荣光,也让金国上下开始防备。
十七年前,宋国给岳飞平反,之后发生了不宣而战的北伐战争,只是由于金国的善战,才给了宋国有力回击。
现在,隔了这么多年,又开始拿岳飞的谥号说事,还封了这样一个在武将最高谥号里排名前三之一的武穆,自然很可能代表着,宋国皇帝又准备北伐了。
收到消息的金国也做了必要的反应,防备宋国又从寿州附近进入金国。
位于淮河南岸边的寿州就是宋金榷场所在,对岸被金国收入囊中的寿州府却是金国驻防的主要阵地。
随着岳飞平反消息的确定,金国调派了三路大军,分赴东南西路,但最主要的就是驻防寿州府。
寿州府在金国治下并没有什么发展,整个金国发迹之地在北边,打退宋国占据黄河沿岸之后更是将重心放在大名府等人口和财税丰裕之地。
像寿州府这样靠近淮河国界的地方,人口早在宋国南迁之时大多都被裹挟往南,剩下的分布在如此广沃的土地上,起不了多大作用。
原本土地大于人口,有着充沛牛马畜力,发展农耕是件不错的事情。
可游牧出身的金国上下,对农耕之事并不上心,因为以少胜多,对面十来万人马被几千金国军队冲散俘虏灭杀,更是对农耕民族养成的军队一点都看不上眼。
战争多年,兵灾人祸轮番肆虐,早就把国界边缘的人力消耗的七七八八,这些地方都被分配给一些边缘贵族管理。
并没有多少管理经验的贵族们,仍旧是游牧民族那一套,按照人头和田亩收取重税,根本没有把这些地方当做一回事。
多年以来,寿州府才形成了蒙城、利辛、凤台三座城池。
蒙城最大,位置靠北,凤城最次,因为就在寿州榷场对岸,靠着金国南下的商队,这里是进入榷场的最后一站,物资集结,倒是发展的有声有色。
不是所有商队都能进入宋国境内,自然也在对岸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物资集散地。
南下到寿州府的金国军队,最后集结在蒙城。
寿州榷场打探来的讯息,并没有多少人马聚集和粮草调动的迹象,仿佛是金国自己想多了。
聚集中的金国军队派出探子,掺杂到商队之中进入宋国,竟然在榷场里找到不少的好东西。
有铁料,有粮食。
本着多备铁料粮草就是削弱对方战备的心思,调配了更多的东珠、药材换购这些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