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全家福,女子科考(2 / 2)
最终经过文化考试以及特长考试,共有八人脱颖而出。
雍州余氏擅长刺绣,一手绣活能把各种花样绣得活灵活现的,任绣坊局的女官。
青州杨氏,凉州苏氏,梁州黄氏擅长诗词可赋,对国内时事也有自己特别的视角看法,下放到公办学堂去当夫子。
以两年为期,到时候会有教育司内部的考试提拔,若能入选则会上升到教育司任相关官职。
兖州梁氏擅长兵法,在特长考试时与在萧衍纸上谈兵虽然没能赢了萧衍,却也展现出了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再加上她天生神力丝毫不比男子差。
恰逢赵安在雍州那边传来消息,胡人那边又开始对边境进行频繁骚扰了,江初暖思考再三后,一纸圣旨让梁氏只身去了雍州。
与梁氏一同去雍州的,还有江初暖利用灵鸽传送到赵安手里的密信。
她在信中说明了梁氏此去雍州的目的,要求赵荣配合,以此来试探梁氏到底能不能委以重用?
扬州陈氏织得一手好云锦,留用织纺局任尚宫。
来自岭南地区南海郡的宋氏擅长美食制作,留用御膳房尚食女官。
来自兖州冯氏,不但胆识才学让人惊艳绝纶,在面试时还能根据江初暖的相关提问不卑不亢的做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提出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在为官之道上的理解也并不比男子弱。
江初暖让她做了鸿胪寺少卿,在宋骞手下做事,可与宋骞一样上朝议政。
目前为止,这是第一位真正可以参与上朝议政的女官,冯氏的激动可想而知。
冯氏第一次跟着宋骞上朝的时候遭遇了其他老派官员的挤兑,但都被她用平和的语言逻辑有理有据的反击怼了回去,一度把秦太尉等老派官员说到哑口无言。
经此一役后,朝堂上的其他官员再没人敢对冯氏出言不逊,她也由此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女子科考结束后,时间也已经进入了四月下旬。
北方地区传来了好消息,去年种下的麦黍长势不错,看着产量还挺好,再有半个月就可以收割了。
接到消息的江初暖思考再三,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天文气象,以及钦天监的预测,她还是给当地官员下了道圣旨。
“叮嘱所有北方百姓,瞧着麦黍成熟得差不多就可以收割了,无须等到完全成熟。五六月是多雨暴雨的高发时期,谨防麦黍遭灾。”
虽然北方地区向来都很缺水,五六月暴雨遭灾的机率可能性也很低,但鉴于前两年的干旱,江初暖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这是事关于北方百姓接下来一年的口粮,朝廷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再去养活那么多老百姓了,这种马上就可以到手的粮食,绝对不能因为再遭灾浪费了。
好在当地官员以及老百姓都经历过去年缺粮的恐慌,因此在接到江初暖的圣旨后很快组织起所有民众抢收。
半个月后,暴雨没来,但是蝗虫来了。
蝗虫所过之处的农作物无一幸免全部吃光光。
当地官员与百姓不禁一阵后怕,幸亏麦黍抢收得早,否则真要等现在完全成熟了再收割,在这些蝗虫的肆虐下还能有剩?
不过虽然麦黍顺利抢收,但蝗虫灾害的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否则等到了南方,只会造成更大的农业损失。
虫灾问题的折子从各地纷沓而来,几乎要堆满了江初暖的案头。
“如今北方地区蝗虫肆虐,夫人可有解决之法?”
萧衍已经接连看了十几本报告发现蝗虫灾害问题的奏折了。
蝗虫灾害会给老百姓带来多大的损失萧衍相当清楚。
但是,自古以来对付蝗虫问题基本都是束手无策,那些虫子飞在半天空,普通人根本没有办法解决那些虫子。
“没有。”
江初暖如实回答。
“在我的世界,蝗虫这种灾害早就不足为惧了,因为我们的农民百姓有各种治理庄稼虫子的农药,基本已经很少很少有听说蝗虫成灾的新闻了。”
不过这是古代,没有这么高的科技手段,须得要另想办法解决才行。
江初暖实在想不出办法,只好一头钻进空间的书店里,想要在书店里找到农业种植相关的书籍,希望能从中找到治理蝗灾的办法。
可是她接连翻了几本书,愣是没有找到一点相关的记录办法。
翻着翻着,她突然想起来,没穿越之前她好像看到过一条相关新闻,说是有个人养了十万只鸭子放到地里去吃蝗虫,最后竟然还成功了?
可是在这个老百姓把粮食看得比命还重要的时期,想劝老百姓用粮食养鸭来消灭蝗虫,未免有些太过易想天开了。
但除了这个办法,江初暖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蝗虫的。
直到,她无意识的翻开了手中破旧的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