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兼祧(1 / 2)
一
所谓托孤之臣,老皇驾崩之前,钦定来辅佐新君的大臣。
这类臣子,既身居高位,又有足够的政、军实力,其职责在于新君即位之初,协助处理政务,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
所谓顾命之臣,老皇帝驾崩之前,是必于传位诏书中特别明旨托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
这类臣子,其名源于《尚书》等中华典章,地位超脱崇高。
其职责,是暂代新皇帝管理朝政,直到新皇帝成年或能够亲自处理政事为止,甚至还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显然,托孤大臣多基于其能力和忠诚,而顾命大臣则更多基于其地位和可靠。
尽管都是辅佐新君处理政务、确保政权平稳过渡的角色,但在实际权力和意义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阴谋论角度说托孤之臣,在职期间可以趁机培植势力、扩充权力、架空皇帝。
但那在法理道德上,属于谋朝篡位、改朝换代的情况,在具体实践操作上难度系数普遍加2。
而顾命之臣,因为本身拥有代行皇权和废立皇帝之权责,所以很大程度上其本身就是皇族或者贵戚,其势力和能力自不可小觑。
如果这等人物要乱权篡位,不仅在法理道德上轻松许多,而且在具体实践操作上将难度系数下降2。
所以,顾命之臣,重过托孤大臣!
如此人物,绝对可称之为任何帝国今天和明天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国之存续,集于一身!
二
现在,大隋帝国的这等人物,似乎已经出现了。
或者说,裴矩和许许多多这样的老臣重臣都认为,是广皇帝已经在心目中物色好了!
谁?
武如杨子灿,文如萧瑀。
为什么不是其他人?
年老一代,如裴矩自己、苏威、卫玄、来护儿、阴世师、屈突通、周法尚等?
年轻一代,如韦津、杨义臣、陈棱、冯盎等?
托孤可,顾命差矣!
要么老而不久,要么有望族之忌,要么非皇贵之血……
如果用老一代和中生代大臣,最年轻的来护儿都已经六十一岁,最老的苏威都已经七十六了!
至于像五十岁的韦津、四十二岁的杨义臣、四十来岁的程棱等,还差那么点……血脉亲近的意思!
不合帝心!
选来选去,皇帝也就萧瑀和杨子灿最为中意。
杨子灿,现年二十七岁的;萧瑀,四十四岁。
此二人,皆为皇亲贵胄,且简在帝心,具备为大隋未来国君文武肱骨的最重要条件。
萧瑀,萧皇后的亲弟弟,广皇帝的小舅子,皇太孙杨侑的大舅爷,是文臣典范!
杨子灿,那是皇叔杨爽的亲外孙,文皇帝认可的表外孙,广皇帝认可的表外甥,是武臣翘楚!
人数虽少,贵在高精尖。
他们二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都具有高贵血脉!
这玩意儿,可在其他文臣武勋身上完全没有。
比较而言,萧瑀虽然也有皇室血脉,但那是前朝皇血,并且还算是外戚——差点意思,但胜在是皇太孙的亲舅舅。
杨子灿,可就好多了。
血脉关系是远了些,但至少身体里还有这老杨家的一缕(1/3)血脉,况且这厮还有着六边形战士的特质。
文治武功,都很全面!
这,可就不得了——可遇不可求的特质!
大隋帝国,疆域辽阔,乱匪四起,所以治国理政光靠一帮文臣去耍嘴皮子是万万不行的!
正好,杨子灿偏武,与萧瑀搭档正好文武齐备。
当这样的两个人物走入广皇帝的视野,他们就开始接受各种考验和培养——未来顾命大臣养成计划!
如何去使用,如何去笼络,又如何去束缚……当然非常考验一个急于交班的帝国皇帝的操盘水平!
比较而言,萧瑀好糊弄些。
这家伙皇室贵胄出身,学富五车、温文尔雅,本身就是一个恭谦内敛、忠诚耿直的君子。
君子,可欺之以方,绝对好套路!
况且,说一万道一千,请他自己去辅佐亲外甥,还有啥可说的呢?!
不过对杨子灿这厮,可就不好随便糊弄了!
三
杨子灿,看着亲近,但性子和路子很野。
行事作风中,很带着些北方小边民那种桀骜不羁的野阔之风,再拿欺君子以方的那套把戏根本不好使。
所以,朝中之人(包括皇帝夫妇)认为,杨子灿不是君子!
武夫,多点!
再说了,经过带兵作战、开府治政,他已如蛟龙出海一般在天下有了巨大声势名望,已然成了自家气候。
所以,对于这样的奇才,咋整呢?
广皇帝和萧皇后夫妇二人,对杨子灿适合的套路,可谓来来回回商议许久,颇费思量。
就连一帮侥幸活下来在京的老臣,如苏威、裴矩、来护儿、屈突通、阴世师、周法尚、郑善果、吐万绪等人,也被皇帝秘密叫去商议。
唉,实在是对其人其事操碎了心!
本来更合适的是他们这些人,可一个个年纪真的都已经太大了,都不足以让皇帝夫妇安心撒手。
无论是皇太孙杨侑,还是长期留守两京之一的越王杨侗,都不超过十五岁。
朝臣如狼似虎,朝政如山似海。
压不住啊!
所以,萧瑀和杨子灿,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他们二人,都能通过个人能力,加上年龄优势,再加上本人具有的声望,去辅佐陪伴这两个太过年轻的帝国顺位继任者(唯二)的任何一个。
统领文武两道,陪伴小皇帝左右,走出困境,到达盛世之巅!
想法,很美好!
但是,这年轻的跳脱的卫王杨子灿,真让人放心吗?
四
让谁放心?
当然主要是广皇帝夫妇二人。
有啥法子吗?
升官,夸功,封王……
还不够,感觉总有点那么不踏实啊!
那就再上手段!
老办法,亲上加亲——结姻亲!
广皇帝终于说服自己的老婆萧皇后,同意把自己的老闺女——正阳公主杨吉儿,下嫁给杨子灿。
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女婿,总该踏实了吧!
这闺女和子布之间,不是早就青梅竹马、眉来眼去、郎有情妾有意么……?!
不结儿女怨,顺水推行舟。
完美!
五
当然,萧皇后是有点看不上这女婿的。
不是人不行,而是杨子灿那家世——不是五姓七望的豪门大族。
尽管算得上是当朝权贵,可在门第上还是差点儿!
一个皇家的嫡公主,却下嫁给一个边疆附庸国的部族王子,实在有点脸面上说不过啊!
传统印象中的粟末地,偏僻苦寒,小国寡民,牛嘶马叫,臭气熏天,狂野边塞,战乱频繁……
哦……没开化的东北那嘎达!
萧皇后是去过粟末地的,虽然颠覆刻板印象,但总非繁华之地。
杨家,已经送过去一个闺女了——前卫王杨爽的亲闺女王蔻(杨蔻)。
难道,这是还要再上赶子送过去一个?
(当然,绝不是真要在那嘎达生活,嫡公主在两京之地,自有御赐府邸)
但这玩意儿,世人看的是本质,不是形式。
那么一来,真就当是皇室的嫡亲闺女不值钱!
再说了,他杨子灿家的势力、财富,可大都在他们遥远的东北粟末地老家。
杨子灿若一直在朝中为官做宰,这可是一大软肋,因为根本就靠不上来自其家族的力量。
说白了,即使杨子灿如今封了一字卫王,但举眼看朝堂内外,实实在在算是一个无根无基的!
虽然说这样一来,才可以让他家紧靠皇家、抱紧皇腿、做一个孤忠之臣,对皇家来说实在真是好得不得了。
可是,作为女儿的母亲,萧皇后考虑更多的还是儿女家门之福。
毕竟为臣……谁能说花儿总能百日红?
所以,在对待杨吉儿和杨子灿之间共结连理这件事情上,萧皇后一直就没有吐口同意。
作为一个母亲,她也不能免俗,考虑的更多是女儿婚后日子和琐碎的好坏,没毛病!
直到后来,杨子灿一连有了好几个老婆,这事儿就更不成了。
六
不过,这些在萧皇后眼中所认为的巨大缺点,却在广皇帝和和他的那些死忠大臣一琢磨后,就变成了一个个无与伦比的优点。
理智,帝王之术!
杨子灿若为顾命之臣,自是权倾朝野。
但是,在地处中原的朝野之中,他必然会远离家族势力,只能是一个无枝无蔓、无门无派的权臣、孤臣!
无他,就因为他的出身。
既没有朝中那些传统根深蒂固的重臣权贵牵扯,也没有势力庞大、枝蔓交错的五姓七望羁绊。
杨子灿若要在朝中立住跟脚、有所作为,只能借用皇权之力,从而紧紧靠拢在皇家周围!
这样的权臣,作为边疆外来户,很难在中原朝堂走到尾大不掉、危及根本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