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冲压造币(1 / 2)
看了看中臣太仓的金锭、银锭的成色,的确发现这倭国产金银质量非常好。
只是铜料的品质,有点差。
看样子,主要在于铜冶炼的水平不怎么高。
“你们那儿这种成色的铜,货量大不大?”
阿布拿起有些发黑的一小块铜锭,问道。
“铜矿也是新近这几年陆续才发现,产量也不低。”
“只是冶炼方法限制,没法炼出精铜,这也让矿主和当朝很头疼。”
“哦?这却是为何?”
阿布好奇地问道,有金银也行啊,还要什么自行车?
“因为金银虽然多,但却不似铜币那样轻便细小易行,与老百姓生活和日常经济无益。”
“当朝非常喜爱汉、隋钱币,可您也知道,那些铜币怎可轻易输入我大和?”
“这大隋也一直缺铜,而铜币就更不可能输出了!”
“在我大和,原本想用铜来铸币,可是这铜杂质太多了。”
“只好通过贸易获得汉以来各朝的钱币,叫渡来钱,这些铜币可比银子值钱呢!”
“啊?还有这等事情?”
阿布听了,更加吃惊。
铜比银贵?开什么玩笑!
但中臣太仓的话,立即让他哑口无言。
“老先生莫要不信,你如果有大隋铜钱,只要品相完好足量,我愿意以一两银兑换七百文。”
“啊,这么贵?”
阿布脱口说道。
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两银子难道不是兑换一千文五铢钱?
虽然在大隋金银不能流通,但官府对于外商兑换牌价,还是这个数啊!
这差价有点太大了!
铸造铜币,也不是什么高技术,难道这小倭国就搞不出来?
“贵么?”
“老先生,如果你手上有文皇帝时期的五铢,或者是足量五铢,我愿意以五百五十钱兑一两?”
“啊?嗯!这个不错。”
“我嘛,手上倒是真有大量的铜钱,质量也很好,”
“有两种,等等,你可以先看看。”
说完,从怀里掏出两枚黄澄澄的精致铜币,递给中臣太仓。
第一枚,和开皇五铢,也就是俗称的置样五铢一般无异,但显得比平常看到的更为精致细腻。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
背面方阔,周边厚廓。
“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交笔圆曲,“朱”头方折。
第二枚,却是一枚私人钱。
与五铢一样大小,圆形方孔。
正面为篆书,“大业通宝”。
背面为篆书,竖立“中华”两字。
中臣太仓将这两枚崭新得就像刚生出来一般的钱币,掌在手上,细细端详。
这两枚钱币,恁是生得好看!
色泽发紫发红,显然主材是含量最高的紫铜,属于品级最高的那种。
而两枚钱币的纹路,非常清晰整洁规整,犹如天生一般。
实在想不出,有何等利刃能将铜块刻出此等模样?
浇铸法,是很难如此的!
手感光滑,圆润,就像玉器一般,仿佛还经过了抛光和打磨。
再感觉重量,似乎还要比往常的五铢略重。
好东西啊!
精品!
中臣太仓吸着气,有点爱不释手。
那样子,有点像个孩子。
这两枚铜钱,是粟末地水力冲压技术的产物。
八月份的时候,利用墨家杠杆理论和齿轮技术,再加上不断进步的水锤技术,简单的冲压加工技术出现了。
冲压技术产生的初衷,主要是为了给骑兵部队锻造整片式铠甲。
像胸甲和背甲,类似明光铠。
当看到结实轻便的胸铠甲,阿布提议是否可以在上面压印上胸徽。
比如,汉字或图案什么的,以彰显自己军队的精神和属性。
申徒石和一帮做模范的工匠,研究了一个月,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后,大家选了一个日月图案,做为粟末地武装铠甲的徽章。
既简单又特别,寓意也深远。
因为正赶上自己的孩子们快出生了,阿布就想着,是不是也学学人家前世的贵族世家们,做些纪念币什么的。
于是又给申徒石提出,能不能利用冲压技术,制造金、银、铜币?
打制明光铠一类的工件,是一种粗活。
但冲压徽记,就比较难了。
冲压铜币,那更是难上加难!
冲压铜币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只要有足够可控的压力,有足够坚硬的冲具,就可以制作出来。
早期的冲压技术,就是一个母冲头座,一个公冲头,再加一把大铁锤就行了。
现在,在华夏北部大地上,就有好多萨栅、拜占庭、突厥等国的粗冲金银币。
然而,实际机器制币的操作,哪有那么简单?
首先,你得要冶炼软硬适度、成分合适的铜合金板材。
其次,你得要有稳定先进的冲压设备和动力来源。
第三,你得能做出造币的冲模。
第四,你还得懂一点钝化技术。
第五,你还得有能力保证品质稳定。
第六,你得有供应充足的铜、锡、铅原料。
第七,你还得有能力把这些铜币流通出去,不亏钱。
……
这些,在这个时代,除了粟末地,天底下可真没有其他个人或组织,有能力如此满足条件去完成成品。
大隋早期的五铢钱,大都制作精好,锈蚀较轻,全是铸范制作。
但数量,有点不足。
现在如果要再做大隋的开皇五铢,那要先得根据它合金含量的配方,炼出相似的铜合金原料来。
只是,这个的确难不住此时的粟末人!
文帝时期的五铢,因为铜的成分较大,铜币泛青,还不算后来的真正白钱。
五铢白钱,铜含量严重下降!
而文帝五铢的金属比例,铜含量稳定在七成以上,铅含量在两成,锡含量在一成。
要炼成这个比例的铜合金,高句丽、粟末地,都没有一点难度。
这些地区,铜的冶炼技术可不要说太高!
当然,这都得归功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从中原不断流入的技术和人才。
中原连续的动乱,促进了人才和技术的外流!
其实,这时期限制所有具有造币能力者的主要因素,反而是铜原料本身。
铜这种东西,在中原地区,在汉朝以前并不缺。
而在隋朝以前,铜币大都也是可以私铸的!
只要你能搞到珍贵的铜锭,还能拿到标准的铸范,并且官家和老百姓都认可使用,那就行了!
但是,从汉朝开始,铜已经成为帝国的绝对稀缺资源。
以至于到后来,连铁钱这种东西都开始出现了。
到了大隋,情况又变了,也让筑造私钱行为变得有点困难。
文帝不仅不允许金银进行流通,还强制要求天下人,必须使用符合官方铸造标准的五铢钱。
当然,并没有明令禁止私铸钱币!
那些汹涌而来的世界各国商人、使者,带着金砖、金币、银疙瘩,又该怎么办?
办法有,两个!
一是,来钞关兑换。
这个很简单,你拿着金银到官府指定的关防衙门去兑换。
一两金换十两银;一两银子换一千铢;一千铢,重四斤二两,为一贯。
另一种,就是将标准范钱,悬挂在每一道关口醒目的地方。
置样五铢!
嗨!好好看看啊!哥们不管你怎么整来的钱!
只要你带的五铢钱,和我的范钱一模一样,就可以入关了,自由流通自由使用。
否则,嘿嘿,不好意思,瞧,那几百个箩筐里,都是不合格的恶钱!
对,不合标准的,都是恶!
金银不准用,其他的前朝旧币、现在的恶币,没收了!
销毁,重铸!
想徇私舞弊?想走后门?
呵呵,得了吧!
外候官,可不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