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1 / 2)
就在许依娜还想开口的时候,就看到苏浩拿起手机。
她瞬间明白过来,已经快要到上课时间了,故而也是露出了无奈的笑容:“那苏老师,我先进去了,希望下课后你能把我所有的问题都回答清楚哦。”
“哦,好的。”
苏浩也没想到许依娜居然会直接中断了询问,在他看来对方应该是那种不问清楚不罢休的性格才对。
或许也因为何馆长在,所以对方没有选择继续追问下去。
随着许依娜进入了课室,他也快步走了进去,看到这一幕,虽然何馆长没说什么,但从表情不难看出,此时的他还是五味杂陈的。
不仅仅是自己女儿对自己的态度,还有对苏浩的态度都令他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该不会,自己女儿真喜欢上这家伙了吧?这可不行,这货可是有爱人的,看来,确实得要找个时间跟自己女儿好好聊聊了。”
铃声响起,这节课也准时开始了。
虽然说这节选修课是临时决定开设的,但是底下依旧是坐满了学生,此时许依娜正坐在最后一排,一脸期待的望着苏浩,看来很想知道他后面会上怎么样的一节课。
在她看来,苏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成为京海大学的讲师的,他会来给他们上选修课,至少校方是很认可他身上有真正的教学实力的。
但现在她觉得最不能理解的是,苏浩到底是为什么,能有被京海大学聘请为讲师的资格?
反正现在发生在苏浩身上的谜题已经让她脑子转不过来了,也只有看看等课后去找他认认真真的询问一遍,才有可能寻找到答案。
随即苏浩开始了讲课。
有了何馆长的帮助,苏浩很利索的就将自己想要讲的东西全部表达了出来,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居然有些学生连秦国的爵位都分不清楚。
不过想想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来听课的都不一定是历史系的学生,也有其他系的学生,自然对这个知识有些陌生。
“秦朝分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朝爵位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它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采取一项措施,同时也是调整当时社会关系的途径之一。”
“事实上,这些说是爵位,其实更加对应官职,例如前五等为低级别的公务员,从第六等官大夫开始,便比如了科长的等级。”
“随后在是十二等爵位的时,就已经是一省的要职官员,十五等开始成为国家级官员,最后两等则是封侯的官爵,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侯爷,权力与封地可以说是大的无法去想象。”
“除非是立过特别大的战功。像白起坑杀四十万敌军,才最终被秦王封一个武安侯,换做其他将军,封侯简直是难上加难。”
“而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能升到“公士、上造、簪袅、不更” ,这就是顶层了。以往出土的竹简自始至终没有提到“不更”可以升为“大夫”。”
“简言之,斩首虽然能封爵但级别不得过“大夫”,剩下的只能用钱补偿,不仅如此,“秦制”之中“大夫”去亲自斩首,其实是犯法的。 军功再多,也只能获得奴隶与金钱的赏赐,政治地位却是无法再进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可以说是限制了普通人和贵族的隔层,看起来商鞅的这个改革变法是有利于民众的,但实际上,也只是为贵族阶层服务,让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利益与爵位地位。”
“因此商鞅也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变革之下,说实话,并不冤。”
当苏浩将这部分内容一口气说出来后,底下立刻响起了激烈的掌声。
事实上,只要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商鞅变法有一个很明显的坏处,就是阻止了秦国冒出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正因为爵位制度的出现,导致了出生在秦国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种田二是当兵。
个人即使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读书,不学习,那么他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越来越不行,想要有治国的才能,根本没有可能,
而且商鞅变法铸造了秦史严厉的开端,只要有一点点小错,等待犯错着的就是烙印还有罚得倾家荡产的惩罚,这最后在商鞅身上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他后面被五马分尸的最主要原因。
商鞅变法说简单也简单,说残酷也残酷,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奖与惩。这种变法虽然强盛一时,但是他却极大地摧毁了民众的思想,使民众沦为帝国前行巨轮下的牛马,不能说,不能听,不能看,否则都有可能处罚重罪。
下面的学生听到台上的讲师说出了他们心理的话,自然也就给予了非常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
这节选修课虽然讲的是秦国的历史,但实际上是在叙述整个帝国为何而毁灭。
对此苏浩叹了口气,暗自说道:“可惜商鞅墓早已经被毁了,里面既没有出土什么文物,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甚至只能寻找到几枚残骨也无法判断当时他是否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可惜啊,没办法看到他五马分尸的样子。”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有位同学举手提问。
“苏老师,说实话对于这些我们其实也就很熟悉了,你能给我们说一下你平时下墓时的经历或者到底是有什么神秘了力量去指引你寻找到这样的大墓么?”
不得不说,这里的学生或多或少都看过苏浩的直播,对于这一点是十分的好奇的,这名学生也是很好的问出了其他学生的心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