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1 / 2)
姜月坐在桌案前半晌,看着仍旧空白洁净的纸张,不由额角抽痛,两日后就是许家布庄转型的半年庆活动,而她却无一丝灵感。
揉了揉隐隐发疼的额头,索性又把纸笔收了起来,起身去和面房找上正在看热闹的房米,准备先把要用到的一些染料买回来,家里的那套模具没有带来,还要请铁铺铁匠打制一些模具。
陈氏一见姜月进来,顿时眉开眼笑:“月娘,烧炕发酵面团的法子有用,今早上我们和的面,放在炕上发酵,再过半个多时辰就能排气剁馒头了。”
说罢,便引着姜月去火炕那处看面盆里的面团。
姜月见陈氏掀开面盆上盖的锅棑,里面的面团果然已经开始发酵,洗过手,轻轻揪开一条缝,里面果然蓬松起来,确实如陈氏所说再过半个多时辰就能完全发好。
伸手摸摸炕的温度,闻闻热热,温度不至于太温传不到厚重的面盆内,也不至于太热令底部的面团烫的失了活性,看来陈氏确是费了心。
姜月连夸带赞把陈氏乐的眉开眼笑,馒头工坊的工人听说这个方法成了,俱也都高兴非常。
姜月临走前顺势又给工坊的工人们趁热灌上一碗满满的鸡汤,就领着乐呵呵的房米出门买染料。
马车行至大街上,房米依照姜月的吩咐先去铁铺定制模具,等姜月把自己要的模具大小,厚度,形状一些规格都说清楚仔细后,末了姜月又加一些银钱请铁匠师傅费心些,最好能晚饭前把模具都打制出来。
铁匠接过定钱连连保证晚食前就能得,到时只管过来取,若哪里有不合适的,还能再做修改。
出了铁铺,姜月也没说要去哪儿,只让房米赶着马车四处转转。
马车转了几道弯后,行进了一条颇有烟火气的街道,这条街道两侧的店铺规格和几条主街不能做比,若那几条主街是衣饰华美一眼就知繁华的大家闺秀,那立在这处的街道就是浣纱洗衣颇接地气的小家碧玉。
这条街两侧多是青砖瓦房的店铺,偶有两层建筑也是酒楼当铺,街道两侧一些店铺门口还摆着吃食摊,此时已到午正时分,因此不管是面摊还是馄饨摊,亦或者是蒸饼粥铺都生意颇好。
姜月细细看过一回,只见摊子上的食客多是衣着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一些真正寒素困窘的人只在摊子处张望徘徊,并不舍得去吃上一碗。
“姜姑娘,那边那家布庄就是许老太爷家开的。”房米指着不远处的两间铺面,突然出声。
这可巧,姜月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那是位于街道正中的两间铺面,位置倒是挺好,上面悬着朱漆牌匾,上书:许氏布庄。
这名字简单粗暴,和他们开在平安县和永宁县的布庄显然不是同一种风格,这会儿想来许重和许鸣都不在布庄,姜月也无意打扰,四下看了看,找了处离布庄较近的面摊,叫上两碗酸菜肉丝面,便坐下静静观察走进布庄的人的精神面貌。
很快,两碗酸菜肉丝面端了上来,姜月挑起一块咬下去,面条劲道爽滑,酸菜也腌制的很有风味,配上肉汤的鲜美,姜月很快就顾不上盯梢布庄的客户人群。
“吸溜……吸溜……”
姜月抬头看去,就见一个瘦小的小孩一眨不眨盯着自己的碗,兀自在那馋的直流口水。
小孩大概四五岁的模样,脸庞黝黑,衣服破旧,泛着口水,见姜月看过来似是被惊着了,扁扁嘴要哭不哭的强忍着眼泪。
“………”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