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回到南宋做皇帝 > 第284章 文化入侵

第284章 文化入侵(1 / 1)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我都已经老死了,系统才觉醒  这陪玩太能撩,女老板把持不住了  神医风流:征服尤物女总裁  洗劫美帝,建顶级安全屋  我有一颗大帝妖丹  娇媚外室带球跑,首辅发疯了  出宫失败,被狠戾暴君囚在掌心宠  天选修仙人,我卷死你们  快穿:偏执主神又被心尖宝宠爆了  清穿之后宫升职日常 

宋蒙边境。大宋朝廷只购买蒙古马,起初支付金银,后来铜钱可替代金银。民间商人多以大宋钱币支付,逐渐纸钞参与其中。乌兰察布不必说,宋蒙边境大片地区,金银之外,宋钱成了唯一货币。这方面蒙古根本没有竞争力。边境和平,汉人和蒙古人来往交流频繁,汉文化传播。在这方面,蒙古也没有竞争力。随着经济繁荣,越来越多的蒙古牧民聚集到了边境地区定居。耕种来不及,就采取放牧牛羊的方式,青草吃光了,就卖了牛羊,寻别的事做,反正是不再迁徙了。聚居地从最开始的三十多万人迅速增加到了五十万人。这个人数占据了整个蒙古人数的一半。铁木真有些担忧,但大宋教授蒙古人从贸易往来和牧民日常生活中收税。让铁木真和部落首领能在正常贸易之外,获得额外收入。如此大的肥肉,谁能甘愿放弃不吃?铁木真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反正蒙古人在蒙古境内,大量聚居也没什么危害吧。大好局面,何必出手干预?干预的好可以,出了差错难以应对。

大宋在云中驻扎重兵,这是守卫燕云十六州的军事要塞。乌兰察布作为贸易城市不设防,大宋要打蒙古,从云中出兵,直插蒙古腹地。蒙古要打大宋,则越不过山川,攻不下云中。大宋拥有地利,对蒙古牧民比较宽容,没有过分防备。允许蒙古牧民进入云中城,买些大宋的特产,吃些大宋的美食,参观大宋的景点建筑。除了这些,最吸引蒙古人的正是那朗朗的读书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那读书声如同歌谣般悦耳动听,荡涤心灵。又不是单纯的歌谣,蕴含的多彩文化,更令人着迷。很多牧民一听就是一个时辰,移不开步。

蒙古人世代放牧,居无定所。大草原上物产贫瘠,生存艰难。他们哪有机会学习文化?文化很神奇,一种说不清楚,或者没法完全说清楚的神奇。可能文化包含的内容太过丰富才说不清楚。饮食是文化,起居是文化,习俗是文化,各种各样的文化组成了文明。文字承载文明,文字组成了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将文明传播四方。任何文明的传播都会影响到其他文明,给这个文明带来冲击,难免会受到抵制抹黑。有的文明依然能历经磨难,经久不衰,影响到整个世界。

历史上的蒙古人对世界文明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尽管杀戮征伐也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蒙古自身的文明与南方的邻居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更何况,战争是被人们所厌恶的。依靠战争打下的文明,哪怕促进了人类发展,依然会遭到很多批评。毕竟,绝大多数人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随着文明交流,当落后的文明接触到了先进的文明,那些落后的生活习惯,那些相对野蛮的文化,完全能够改变。不说完全改变,终究会有很大的改变。蒙古人与汉人的文化接触,蒙古人得了温饱,让部分蒙古人有了改变的可能。大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格外丰富,进入大宋的蒙古牧民不想走了。每天都有很多蒙古人结伴到云中,用些饮食,逛逛集市。还有很多蒙古孩子,隔三差五守在书院外,看着同龄人学习文化。到了午间,还有诱人的饭菜香味。时间稍久,蒙古孩子都能背诵几句汉诗文,想要学习汉文化的心情愈加迫切。牧民向部落首领提出请求,首领禀报可汗。铁木真是蒙古可汗,他的理想从未变过。他说要让目之所及的土地,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现在一半蒙古人定居了不说,还要学习汉人的文化,成什么事?常说蒙古人没了牛羊不算是蒙古人,有了牛羊可以重新成为蒙古人。要是蒙古人学习了汉文化,耕种定居,影响深入骨髓,就彻底做不回蒙古人了。铁木真当做不知道,没给答复。

不多久,几百蒙古牧民聚集在云中城下,求见云中知府。知府接待了牧民代表,听了请求。知府如实上报,层层上报到了南京城。朝廷下旨,允许蒙古孩子入宋上学,待遇与汉人孩子相同。旨意公开,张贴在了云中府衙外的公示板。蒙古牧民大喜,交相庆贺。与汉人孩子待遇相同,这是天大的恩典。不仅能读书认字,按照学堂的标准,还提供早饭和午饭,早饭必须有鸡蛋,午饭必须有肉。据说还能申请住宿,宿舍和晚饭都由朝廷负责了,不需要花一文钱。有了这样的条件,一些无意送孩子上学的牧民也非常主动热情了。毕竟牧民刚受到饥荒,许多家里还在为吃饱饭发愁。这个年纪不能干活,送到学馆能减轻粮食负担,为什么不去?朝廷的旨意说是允许,仍要看铁木真这边的意思。到了眼前地步,铁木真还能说什么?大宋允许蒙古孩子入学。若他不允许就是与蒙古牧民作对,可汗的威望难免受到影响。铁木真有了防备,大概宋朝没有别的意思,他仍要小心点。

蒙古提出条件,孩子们到大宋上学,实在太远。希望大宋在牧民聚居的城镇中修建学馆,教授汉文化的同时,也教授蒙古文化。学馆雇佣汉人先生,也要雇佣蒙古先生。其时蒙古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时间还不久。许多蒙古牧民使用各种文字,甚至有半数以上牧民会说汉话,反而不会说蒙古话。建立学馆对铁木真推广蒙古文字有很大好处。他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大宋回复很明白:“你出钱,我没问题。”大宋是没问题,蒙古这边的问题不小。五十万牧民聚居,人口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了。蒙古粗略统计,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有四万名。年纪太大的算是错过了学习机会,处在年纪内的孩子也需要从头教授。按照一千人一座大型学馆,需要四十座。假设每座学馆造价五千两银子,就是整整二十万两。二十万两银子在大宋这边不过是毛毛雨,蒙古这边算是巨款了。

铁木真劫掠过很多金银,他拿得出二十万两银子。但他也不愿意拿。蒙古人骑马打仗,要什么有什么,何必要读书认字?奈何蒙古牧民想学,他无法与民意对抗。违背了民意,下次忽里勒台大会,虽然他还是可汗,但支持率一定会大幅下降。支持率下降的多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何况,宋蒙之间的贸易量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蒙古只卖马,却从大宋购买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产。金银流入大宋,蒙古的贸易出现逆差。就是说蒙古与宋朝做生意,花的钱多,赚的钱少。蒙古的存银不断缩减,这不是个好迹象。又能怎么办呢?的的确确蒙古能提供给宋朝的产品,宋朝也愿意要的产品,只有马匹。但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将蒙古人的钱袋掏空。没有钱购买,贸易也没法持续。几次艰苦的谈判后,大宋答应购买蒙古的牛羊。大量的牛羊进入宋朝,能干活的牛投入农业发展,羊就直接上桌了。牛羊的价值根本无法与战马相比。因贸易量巨大,数不尽的牛羊被换成了金银,金银再换成丝绸瓷器。勉勉强强的平了贸易逆差。自此,蒙古人世世代代最看重的马匹牛羊全参与到了贸易当中,成为产品随意买卖了。

蒙古之前遭雪灾,牛羊损失极大,没等恢复又卖出去了。许多牧民索性不放牧了,带着卖牛羊的钱到边境定居,学习耕种。边境定居的人数不断增长,放牧的牧民数量不断减少。守着繁荣的商路,蒙古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勤劳些的蒙古人在商路上赚了点钱,买些羊肉回来吃,活的十分惬意。他们吃着大宋借来的粮食,拿着大宋的钱币,说着汉话用着汉字,传诵着诗书词句,对大宋的好感与日俱增,对宋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汉文化的愿望不可阻挡。铁木真不愿意出这二十万两白银。大宋肯定也不会出钱。那就拖着吧。这事拖了半个月,蒙古人发现云中城张贴的公告被撤下了。蒙古人前往询问,得知缘由,十分不满。在蒙古人聚居地修建学馆,凭什么让宋朝出钱?可汗不出,我们自己凑。一打听需要二十万两白银,这不扯淡吗?上哪凑二十万两白银?部分蒙古人跑到斡难河求见铁木真,开始给铁木真施压。许多蒙古牧民的家人跟随铁木真征战,或受伤或战死。死在了外面蒙古人,连尸首都没见着。留下孤儿寡母,想让孩子上学,这要求过分吗?

铁木真没办法,找宋朝谈。他允许蒙古孩子入宋学习,但必须保证教授一部分蒙古课程。大宋拒绝。四万名蒙古孩子进入宋朝学习,云中一个城市不足以接收。很多孩子要送到内地,比如太原,中都城这样的大城市学习。跟汉人孩子一起学习,怎么开设蒙古课程?又谈了好些天,眼瞅着要入秋了。入秋新生开学,如果没谈成,蒙古孩子就得等到明年春天了。宋朝给了蒙古最后的通牒,再谈不下来,暂停谈判。负责谈判的宋朝官员有意无意的发泄情绪,大宋免费教授蒙古学生,提供住宿和三餐,倒像是求着你们了。这样的结果,让铁木真倍感无奈。那边蒙古人催着他,这边宋朝不让步。他坚持要让蒙古学生学习蒙古文化,就是怕蒙古人忘了自己是蒙古人。是不是宋朝的计策?他不能不多想。眼见宋朝一副爱来不来的态度,他倒是能放下心了。四万蒙古孩子简单收拾了行李,进入大宋,分别在云中,太原,中都三座城市学习。等到了冬天,他们放假回来与家人团聚,年后继续入宋学习。

大宋不限制普通蒙古牧民学习汉文化。云中城内所有学馆在放学后,允许牧民进入,有老师教他们识字读诗。起初那些超过上学年龄的蒙古人来学习,到了饭点,。学馆提供所有人的餐饮。有了免费的饭吃,各种年纪的蒙古人都来。学馆里坐不下,就在学馆旁的空地广场学习。很多蒙古人是为了那顿饭,不是为了学习。但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干坐着太难受,不如学点东西。认识几个字,看得懂契约。学点算术,还能算个账。不至于被人骗了。课外教授的效果很好,牧民投入到学习当中,气氛活跃。城中汉人多有怨言,以前云中可是遭过蒙古人的劫掠。不报仇便罢了,还免费教育他们的孩子,免费给他们吃的,朝廷想干什么?这种情况在太原和中都也差不多。蒙古祸患让北方百姓万分痛恨。蒙古人深知其中缘由,一些蒙古人大为悔恨,在城中老老实实,绝无丝毫无礼。大宋律法严明,百姓不敢做出太不友好的行为。大宋公立学馆的地位与衙门相当,有官差把守,谁敢去闹事?在学馆中学习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没有受到仇恨的波及。

宋蒙边境的事由参政范成大负责监管,礼部直接与蒙古协调。赵盏定下了政策方向,除非重大变故,其余不问。相比蒙古,赵盏还是比较关心扶桑。女真人占据了整个扶桑,完颜承晖作为使臣,扬起女真旗帜,大宋舰队分出军舰送他过来。使臣团从宁波港上岸,到了南京城。不管怎样,带来的礼物寒酸些。扶桑那贫瘠的小岛,能拿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女真人去扶桑后,一无所有。完颜珣没办法,第一次派使臣去大宋,不能什么都不带。搜刮扶桑皇宫和大臣家宅,凑了十万两银子。又找了二百名扶桑女子,作为礼物赠送。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 世宗福临 大明风流 开局明朝:朱元璋是我爹 大明成化:朕就是昏庸之君 三国:你管这叫文弱谋士?! 大明:凌迟?真相曝光朱元璋崩了 大国船舰 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 天命大秦:胡亥竟敢杀我扶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