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超负荷(2 / 2)
不但海寇的危机解除,政绩捞到了,油水还没断,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事情?
当然,张德成也不是傻子,他能这个决定,除了在出发之前,项家家主授予他便宜行事的特权,让他尽力配合丁小波行事外,主要还是因为他非常看好跟海霸帮合作的前景。
在这之前,项家在平原城虽然是排名前五的贸易大户,但毕竟是外来者,无论在贸易商品品类上,还是在关税上,都受到当地官府相当的制约。
冒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政治风险,所获得的利润却无法与之成正比,是非常折磨人的。
想要寻求突破就得行非常之法,比如跟海霸帮捆绑在一起。
这样做,一方面,相当于是给项家在平原城找了一个有实力的后盾,跟官府打交道也就有了倚仗。
另一方面,有了海霸帮,也就有开展其它操作的可能。
比如张德成就提了一个唯一的要求,在平原港批一块地出来,给海霸帮做专属的船只停靠码头。
而且跟这个码头相配套的,边上还得建一个海鲜交易市场。
因为海霸帮准备做正经的水产买卖,所以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而且跟降低关税和放开贸易品类这样的要求比起来,这个要求简直低到离谱。
所以崔永秀没有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张德成的要求。
当然对于建这个新码头,张德成的动机并不单纯。除了方便郑大世他们卖鱼,他主要是打算通过这个码头做走私。
做跨国远洋贸易,若是撇开关税和海上的风险不谈,完全算得上是个暴利行业,可问题就出在了关税上面。
一款做工优良的素色瓷碗,江州的批发价是三文钱一个,而在平原城码头的拿货价则是十二文,能赚到三倍的收益。
但是平原城官府得抽走六文。
虽然项家手里还剩下一倍的利润,可在巨大的运输风险和高昂的船只和人力成本面前,若不是在这平原城里货品好出手,竞争不那么激烈,这样的收益率怕是连狗都嫌。
一旦这个新的码头投入使用,项家就能将货品在海上转移到海霸帮的渔船之上,然后运到平原城。
虽然这最后一步如何走得好,还得再好好谋划一番,但只要计划周密得当,项家在平原城的收益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所以,张德成跟郑大世也约法三章,只要走私能够顺利开展,项家愿意分两成利给海霸帮。
就连郑大世这个对财务没多少概念的大老粗也知道,这样的买卖不是他这个小渔户通正常的渠道所能谈的。
三日后,丁小波带着东海合作社的保安团的十来个精英回到了平原港。他主要是来处理姜山的事情。
郑大世也跟着一起来了。不过他不是为了姜山,而是来城里招人的。这几日鳕鱼捕捞量节节攀升,已经明显超出了海鸦岛五百多号人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