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我想不入坑,就是想卖货(2 / 2)
而且发展到后来,经互会越来越搞不下去。唐华感觉苏/俄这一百多年,出了无数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音乐家,但除了明斯克航天局就没出过真正的商人,苏联自己做亏本买卖以扶助众小弟,众小弟又因为苏联干涉自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而怨声载道。到了80年代摊上戈尔巴乔夫,1990年大手一挥,鉴于苏联现在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卢布贬值起来我收不住,怕影响本社团的信誉,所以,决定以后经互会的贸易不用卢布了,大家都用美元吧!
经互会当场就解体了。
“秘书长同志,我想谈一谈工业品出口的问题。”王大使说完,按顺位唐华说话,“在工农业生产中有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优势产业。对于热带地区,咖啡是优势产业;对于朝鲜,铀矿开采是优势产业,这些都是天然条件所使,不可转移的。但除了天然条件之外,还有因社会活动、生产经验积累、基础建设状况、人文环境等因素,而造成某些国家、某些地区,在制造业的某些门类,其产品在某段时期内,也会具有稳定的成本或性能优势。比如苏联的坦克工业就是这样一种优势产业,而中国的计算机、微电子产品,也是一项优势的产业。”
秘书长:“我了解到中国制造的电子计算机在苏联的大学和研究所中很受欢迎,去年已经进口了不少。而且在中国和苏联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非常快捷的进出口需求响应体制。但如果是一次性地与经互会所有成员国都建立这种进出口体制,很遗憾,中国现在还不是经互会成员国,经互会会议无法为一个非成员国与8个成员国同时代办商品交换的协议。”
唐华:“那么能否在经互会的下一次会议上,安排一次8国进口计算机与微电子产品的专题议程,也就是与中国的商品购买洽谈会呢?”
经互会最高权力机关是经互会会议,每年一次总理级大会。经互会执行委员会是每季度召开一次副总理级会议。
秘书长:“如果是单独一类商品的决议,由常设委员会会议来解决。”
唐华:“但目前经互会的常设委员会是按工业门类来划分的,一共21个委员会当中,并没有计算机和微电子产品的委员会。这恐怕是经互会委员会构架的不完善之处,对于新型工业门类没有及时响应……说回正题,即便是现有的与计算机沾边的机电产品委员会,也并不是8个成员国全部加入的。”
秘书长摸摸下巴,没有立刻回答。
副总理级的经互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允许中国出一个副总理参加,而中国既不是正式成员国也不是观察员国,这怎么操作?
唐华说完话也在等经互会那一排人考虑出结果。
经互会8国,苏联自然是其中的超级大市场,估计苏联一国就能占微电子产品潜在市场总量的60%。
但其他7国占的那40%也不是小数字呢。
……
会议开完,其实双方打太极拳打到最后,也没有当场形成协议。
就继续等着吧,说不定还要开会。
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那边,倒是传来了比较好的消息。
唐华知道现在苏联防空压力山大,防空导弹系统和高性能战斗机永远是研发的重点。
“目前‘金雕’项目的研制瓶颈在控制和制导系统,既然这样,我的解决方案是:我来作为项目主持,北京计算机所和通信电子所作为协作研制方。第三特别局将S-25导弹的外观、质量、气动参数、控制舵面设置和舵效参数等技术手册迅速空运至北京,由北京研制高性能的火控计算机和控制系统。如果大家效率都高的话,几天之后我就可以在北京着手进行工作了。”
“唐院士,恐怕不行……”
唐华想,其实北京计算机所和通信电子所早就是保密单位了,按照唐华自己构想的保密级别,这俩都要成为一级保密单位,以后专攻军用微电子和军用计算机。
或许“金雕”项目在苏联是0级保密项目吧,和原子弹一样。
听唐华叹了口气,对军事工业委员会的秘书说:“那你们如何解决火控计算机的问题?”
“总之,整个项目必须在苏联研制,确切地说不能离开莫斯科,如果您有物资和技术需求,则可以在苏联、东德和中国范围内协调解决,但整个项目的研制参与者必须都集中在这里。”
唐华前几天b(!)ab(!)a一顿说,苏联算是松口,答应S-25导弹系统研制成功可以试部署在朝鲜后方保卫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但还是觉得这个项目密级太高,唐华是特殊例外那就算了可以参与,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什么北京计算机所、通信电子所,苏联觉得不行,绝对不能把S-25导弹的参数手册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