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听瓦维洛夫讲故事(2 / 2)
“中国的朋友们,你们好。哪一位是唐华的未婚妻?”瓦维洛夫问。
“是我。”周璇说。
“娇小的中国姑娘。你一定不是工人,也不是战士吧?”
“我是一名演员和歌唱家。”
“噢。科学家总是与演员有天生的联系,苏联和中国都是这样。”瓦维洛夫往敞口杯里倒了二分之一杯伏特加,“你从中国来苏联,是为了找到他,说明你也不了解他这三年都在哪里,做过什么,是吗?”
周璇点头。
“那么,如果不介意的话,我们先在这里谈谈关于他的事情?其实,我有差不多半年没见到唐华了。对,上一次见到他,是在今年的俄历新年。与你唠叨唠叨,或许能让我更深地了解这个奇怪的年轻人。”
周璇又点头。等等,奇怪的年轻人?
“唐华是苏联科学院历史上第二个外籍院士,是第一个中国院士。而且,唐华是苏联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你可能不知道,因为他的加入,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平均年龄整整年轻了岁。”
瓦维洛夫饮了一口酒,咂咂嘴,开始絮絮叨叨地回忆。
“我的印象和普通物理部一样,这些公式——它看起来简单,这尤其不容易。简单意味着简洁,而简洁的公式往往能揭示宇宙最基本的原理。我想普通物理部跟我的看法一样。”
“但是,比科学院更加兴奋的,是一同前来听他的报告会的邮电部、邮电科学院的科学家。他们……他们兴奋得都快要从座椅上弹起来了。在他们眼里,唐公式——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描述最大信息传送速率的理论公式,以及信息熵公式,不仅是简介和美观,甚至可以使通信从一门工程学,升级为一门科学。哦,现在我也认为通信是一门科学,可惜苏联科学院通信物理部,到现在上头一直没批准组建。”
“中国姑娘,这就是你的未婚夫。啊,你是演员,演员怎么可能懂这些呢。你不会知道在1946年的夏天,唐华的论文在科学院引起了多大的轰动。而后来我们才发现,他的轰动才刚刚开始。在唐华之前,谁也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在学术报告会上,从物理学讲到数学,从数学讲到历史学,再讲到哲学。也没有人见过,在苏联科学院的最高学术报告厅,以往只有顶尖科学家们才会坐在这里,却涌进来一群部长、书记、政委,而且他们个个在认真聆听,并且与唐华问答互动,是的,官老爷们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瓦维洛夫又拿起酒杯,一次干掉了杯中剩下的伏特加。
“1946年6月,外交部给科学院送了一叠论文——其实不如说是论文的引言和概要。我开始并没有看这一叠纸,我是研究光学和量子学的,而唐华的这一叠纸,被送到了普通物理部。之后普通物理部强烈要求把唐华找来。唐华到了莫斯科,我们把他准备好的论文翻译成俄文,我这才在学术报告会的时候看了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