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喜悲(1 / 2)
“所以您再看这里,”苏惟生翻到《名臣录》第十七页,将上头的关键内容指给苏正德看,
“定元二十一年,武音关军粮案就重审了!淳于大人一家是枉死的,全家都已得到先帝追封。淳于锋更被追封为一品太师,谥号‘忠毅’,配享太庙,被世人尊称为‘忠毅公’!”
“那么,真正通敌卖国的究竟是谁?”
苏惟生挠头,“定元二十一年的重臣里,只有个欧阳次辅一家被斩首示众,原因么,史书上写得不甚清楚。我猜应该是他们。”
许是先帝错杀一次之后心中已有悔意,不敢再如从前一般大肆诛连,所以欧阳次辅并未被夷三族,只死了他本人、父母子女及妻室。
苏正德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心里有些替淳于锋一家惋惜,
“可是,我这么一个乡下汉子,也不可能是人家大官家的儿子啊!大魏地域辽阔,人口何其多,姓淳于的也不止这一家吧?”
苏惟生摸着下巴,“咱们找个京中的老人打听打听,淳于家有没有丢过孩子。”
苏正德头一个就想到了苏正良,
“良大哥眼下还在洛阳,而且事发之时他才十八九岁,哪里知晓京城大事?更不可能知道淳于家有几口人!”
苏惟生想想也是,苏正良中同进士之后就去了地方上做官,翻案时兴许看过公文,但对京中旧事还真不一定清楚。
京城……京城……
“爹!咱们家里不就有个京里来的老人吗?”
梁太医今年五十六,事发以及平反之时他都不小了,一定会有印象!况且作为太医定然经常进出权贵之家,对于那些人家内宅中的事,怎么也会比苏正良了解得多!
父子俩对视一眼……
“忠毅公淳于大人?这个老夫知道!你们打听来做什么?”
苏正德忙将苏老爷报恩那套说辞又讲了一遍。
“倘若当年的淳于公子真是忠毅公的儿子,怎么也要私下祭奠一番的。”
梁太医叹道,“苏老爷是重义之人哪!当年淳于家在京中名声极好,两位公子也都是谦谦君子。二公子爱游历,要说游至南陵时碰巧帮过苏伯父,也不是不可能。可惜啊,都英年早逝了。”
他觉得脑中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却又没来得及抓住,只好先放下不提。
苏惟生问道,“那他们家可还剩下什么人?”
“剩下……”梁太医仔细回想了一会儿,
“忠毅公两子一女,长子幼子都随他一起被处斩了,次女嫁到了定国公府,正是如今的定国公太夫人。当年因是出嫁女,她才免于一死,被送进了庙里清修。但这位太夫人巾帼不让须眉,身处那等境地,竟还在暗地里收集证据,用十七年的时间替娘家翻了案,后被先帝另封为超品齐国夫人,享双俸。”
苏正德咋舌,“也太能耐了!一介弱女子,竟凭一己之力替娘家翻了这惊天大案!”
梁太医摇头,“这其中少不了宁国大长公主的帮助,便是军粮之案重审,也是如今的大长公主与太后求得先帝松了口。不过太夫人本身也当得起这份荣宠,她是由忠毅公亲自教养长大的,自然与众不同。”
苏惟生道,“淳于家就剩这么一位姑太太了吗?”
“是啊!”梁太医咂吧咂吧嘴,“淳于二公子死时尚未成亲,大公子成亲六年,膝下也无一儿半女。淳于夫人与忠毅公一同被斩首,大少奶奶许氏在流放西北的旨意下达前就自尽了。”
“淳于家当真可怜……”不知怎的,苏正德只觉得胸中透不过气来。
“是可怜。十七年后朝野上下才知道,淳于大人当年早就察觉军粮之事,一直在暗中查访。岂料调查过程中被前内阁次辅欧阳逆贼发现端倪,这才反遭陷害。他生前收集到一点微末证据,几年后经淳于家旧人之手交到了唯一幸存的定国公太夫人手里。也是借着这些线索,当年的淳于氏、如今的太夫人才接着查了下去,最终扳倒了真正通敌叛国的奸臣欧阳逆贼。所以淳于家才能得到追封。”
说到这里,梁太医惋惜道,“最可惜的就是那位大少奶奶,听说怀着身孕就……”
“不对!”梁太医目中一凝,“不对!淳于大人应该还有个孙子!”
“孙子?”苏正德父子齐齐张口。